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孕早期梅毒阳性孕妇血清学监测的合理频次。方法 孕(12±1)周梅毒颗粒凝聚(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试验阳性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 RPR)试验阳性且既往梅毒感染史阴性,并在孕28~32周和临产前4周内完成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孕妇53例,根据自孕(12±1)周起是否每月复查,分为每月监测(monitor per month, MPM)组(15例)和非每月监测(monitor non per month, MNPM)组(38例,超过8周未复查),比较MPM组和MNPM组发现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感染的比例以及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比例。结果 MPM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比例(0/15)明显少于MNPM组(9/29,P<0.05),发现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病例比例(4/11)统计学上高于MNPM组(2/36,P<0.05)。MPM组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4例,增加了1个疗程青霉素静滴抗梅毒治疗,后期随访中RPR逐渐下降,分娩前4周内再次给予1个疗程抗梅毒治疗,整个孕期共3个疗程,无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MNPM组孕妇治疗失败或再感染2例和另外RPR滴度较孕(12±1)周无升高7例,均在分娩前完成了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仍发生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结论 孕早期梅毒阳性的孕妇每月监测梅毒滴度并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其死亡率为第三位~([1]),现代医学对胃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为主,临床及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参与胃癌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手术、放化疗的耐受性,术前改善体质、术后快速恢复,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也能提高或恢复肿瘤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对其免疫过程有重塑作用,从而抑制肿瘤~([2])。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中医药对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癌前病变、携病生存、减轻现代医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老年及中晚期参与等方面,本文对此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新生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效果,为该类患儿临床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收治新生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5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首选治疗药物分为首选氟康唑组(31例)和首选伏立康唑组(24例)。比较两种药物初始治疗显效比例、以及并发中枢感染在内的治愈患儿整体疗程和病死率。结果首选氟康唑组: 治愈28例,疗程为(31.39±12.40) d;其中15例治疗(6.67±2.19) d后血培养转阴,疗程(23.13±2.72) d;其余13例治疗至14 d血培养仍持续阳性,换为伏立康唑治疗(需挽救治疗)(6.31±2.21) d后血培养转阴,(25.38±10.20) d后痊愈,疗程(氟康唑+伏立康唑治疗疗程)为(40.15±11.31) d。死亡1例,放弃2例,病死率9.68%。首选伏立康唑组: 24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治疗(7.83±2.41) d后血培养转阴(2周内转阴为治疗初始显效),治疗初始显效比例高于首选氟康唑组(χ2=6.469,P<0.01);疗程为(25.83±5.55) d,短于首选氟康唑组治愈患者疗程(t=2.136,P<0.05)。两组治愈患者中均未发现药物相关副作用。结论首选伏立康唑可能较氟康唑更适合新生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治疗,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4.
目的: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DSPE),建立蜂蜜中21种三嗪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分析方法。方法:用15%氯化钠水溶液溶解蜂蜜后,以1%甲酸乙腈进行盐析提取,提取液经DSPE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HPLCHRMS)进行外标法定量检测。结果:21种三嗪类农药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目标化合物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3.9%~110.4%(RSD 1.5%~9.6%),定量限(LOQ)为1~10μg·kg-1。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合蜂蜜样品中21种三嗪类农药的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5.
龚仪棠  陈豪 《健康研究》2016,(6):655-657
目的:探究髓样抑制细胞(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在乳腺癌妇女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多种荧光抗体( CD11 b、CD14、CD33等)鉴定术,按其疾病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A组(43例乳腺癌妇女)、实验B组(37例乳腺良性肿瘤妇女),另选取38例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外周血中MDSCs的多种表面标志,检测并比较3组妇女外周血中MDSCs以及不同细胞表面标志( CD11 b+CD14-细胞、CD33+CD14-细胞、CD11 b+CD33+CD14-细胞等)水平;记录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孕激素受体以及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结果3组外周血中MDSCs水平有差异,实验A组>实验B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A组的CD11b+CD14-细胞、CD33+CD14-细胞、CD11b+CD33+CD14-细胞表面标志水平均显著高于实验B组与对照组( 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间 CD11 b+CD33+CD14-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腺癌妇女外周血的CD11 b+CD33+CD14-细胞表面标志水平、MDSCs水平显著增高,可以作为乳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6.
陈豪  陈红风 《天津中医药》2010,27(5):437-438
<正>乳痈好发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肝胃郁热,乳汁郁积,外邪侵袭为乳痈发生的主要原因。乳痈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脓肿,甚至产生传囊等变证,故强调及早治疗,且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现将近年乳痈初期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7.
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以非母乳喂养者居多,发病时间大多在2周内。胎龄≥34周的NEC患儿存活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的NEC患儿,尤其见于24h内开始喂养、出生后予以人工喂养和非极低出生体重的NEC患儿。结论 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应用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8.
陈豪  秦涛  卞春安 《临床外科杂志》2023,(11):1035-1039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食管异物诊治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需要外科治疗病人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21年6月我院心胸外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影像科以及麻醉科参与的MDT诊疗的食管异物病人10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85例经静脉麻醉内镜取异物;外科手术组23例,行开放手术或开放手术加内镜治疗。比较内镜治疗组与外科治疗组就诊时间、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物种类、内镜下表现、嵌顿位置、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内镜治疗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外科治疗组[(59.21±13.12)%VS(52.65±12.66)岁,P<0.05],两组就诊时间呈偏态分布,经秩和检验分析表明,外科治疗的病人就诊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异物类型、食管损伤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7.89±3.08)×109/L和(11.69±6.9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6.16±2.96)×109  相似文献   
89.
目的 Aqp5蛋白的C末端结构对其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Aqp5-C末端6个氨基酸缺失的突变小鼠,验证Aqp5-C末端6个氨基酸缺失对该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初步比较研究此突变小鼠的肺脏组织结构和转录组的改变,探讨该突变小鼠用于Aqp5功能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基于gRNA的CRISPER Cas 9技术构建Aqp5末端6个氨基酸缺失的突变小鼠(Aqp5-p.I260*)并进行序列鉴定,采用组织切片、荧光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手段明确突变蛋白在肺泡上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和突变小鼠肺组织结构,采用转录组测序研究突变小鼠肺脏基因差异表达。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qp5蛋白C末端截断小鼠,发现p.I260*改变了亚细胞定位,Aqp5-p.I260*鼠肺泡数目少于野生鼠;Aqp5-p.I260*小鼠肺组织的转录组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发育和造血细胞谱系等通路,其Aqp5功能缺陷后诱发炎症相关通路基因(Hspa1a、IL-1β、Col3a1等)的表达水平改变。结论 本研究在体验证了小鼠Aqp5蛋白C末端6个氨基酸缺失突变对该蛋白细胞膜定位的关键作用,表明了以该小鼠作为Aqp5...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分析三者在FS患儿血清中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它们与儿童FS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7~2017-07该院收治的72例FS患儿,将其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SFS)组40例和复杂性热性惊厥(CFS)组32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且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50名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FS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S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CF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及TNF-α在FS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儿童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升高与FS发生密切相关,三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