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前庭神经核内谷氨酸受体在帕金森病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庭神经核内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帕金森病时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前庭神经核内谷氨酸受体的表达。结果 在帕金森病时,前庭神经核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增加,非NMDA受体减少。结论 非NMDA受体在帕金森病中起神经毒性作用,引起相应病理改变,推测其变化与临床运动障碍、平衡失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2.
53.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54.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癫痫是大脑不同区域内神经元出现异常兴奋引起的复杂神经行为紊乱现象.而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成年健康SD大鼠14只,体质量180~220 g,清洁级,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 h后延髓内脏带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对延髓内脏带内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延髓内脏带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即抗酪氨酸羟化酶+/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三标记复合体、抗酪氨酸羟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Fos-和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二标记复合体.结论延髓内脏带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上唇皮肤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方法:将Formalin注入大鼠一侧上唇皮下,成活1,3,6h后,用抗FOS蛋白,抗酷氨酸羟化酶(TH)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均特异地表达于与痛觉传递或镇痛相关的机能区;(2)三重免疫组化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密切,形成三种复合体,即TH+/FOS+/GFAP+三标记复合体,TH+/GFAP+/FOS-二标记复合体和FOS+/GFAP+/TH二标记复合体。(3)Formalin注射后3h,复合体的数目达高峰。结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在口唇伤害性刺激信息处理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应用神经元Fos样蛋白的表达作为对伤害性传人信息反应的标志,将少量Formalin分别注入大鼠一侧面部软组织或导入胃肠道作为伤害性刺激,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显示其延髓神经元对面部和胃肠道化学伤害性信息传人的反应及其与几条酚胺递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延髓内大量神经元的c-fos表达,其Fos样免疫反应(Fos-LI)神经元主要位于孤束核(NIS)、延髓腹外侧区(VLM)和最后区(AP),少数分布于NIS与VLM之间的网状结构(RF)、三叉神经旁核(PaV);(2)面部伤害性信息传人诱导的Fos-LI神经元除大量分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nSpVc)浅层和PaV外.也分布于NTS、VLM和RF;(3)两种不同区域伤害性刺激所诱导的Fos表达神经元在延髓NIS和VLM的分布明显重叠,其中许多Fos—LI神经元同时呈酪氨酸羟化酶(TH)-LI.Fos/TH双重阳性神经元约占TH—LI神经元总数的50%。本结果提示延髓NTS和VLM是面部和胃肠道伤害性传入信息所汇聚的主要区域,其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所汇聚的重要成分,并讨论了它们参与面部穴位针刺对胃肠道功能调节的中枢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iffuseNoxiousInhibitoryControls,DNIC)过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7.
毁损大鼠纹状体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研究发现,经典黑质损伤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模型有以下不足:①毁损为急性(24h内)过程,不符合人类PD进行性变性特征;②对黑质损伤较完全彻底,即建立的仅是晚期PD动物模型;③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地高辛维持量疗法治疗1056例心力衰竭中发生中毒反应的97例进行了分析。中毒发生率和中毒死亡率分别为9.2%和6.2%,中毒病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95.9%。6例均死于严重心律失常。62例心衰病例的血清地高辛放射免疫测定结果表明,它是判断洋地黄中毒的一个重要而可靠的方法。对4例中毒早期表现为尿少症者的测定,发现血清地高辛浓度与尿量减少程度呈负相关,r=-1(P<0.01),回归方程为Y=5.1-0.06X。分析了地高辛维持量疗法反应轻、死亡率低的原因,讨论了中毒的表现、诱因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59.
杨志军  王颖  段丽  陈良为  饶志仁 《医学争鸣》2002,23(24):2217-2220
目的 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MVZ)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 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h后MVZ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 MVZ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即TH /Fos /GFAP 三标记复合体TH /GFAP /Fos-和Fos /GFAP /TH-二标记复合体。结论 MVZ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N-ASC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建立HRP逆行追踪结合抗FOS和抗酪氢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延髓见到以下七种标记细胞:FOS,HRP,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延髓中、尾段由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在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共同组成的弧形带状区──“延髓内脏带”。本文结果表明大鼠“延髓内脏带”向杏仁核直接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中约有48%对内脏伤害性刺激起反应,提示“延髓内脏带”及其向杏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通路参与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