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对我国云南省边境线获得的未知病毒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将样本进行随机聚合酶链式反应,纯化链接到载体中进行序列的测定,确定病毒为甲病毒属类盖他病毒,然后用特异性引物进行衣壳蛋白基因和3’UTR区序列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该病毒为盖塔病毒。结论:该病毒与韩国分离株和河北两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MM2021马来西亚原始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从云南战区腹泻患者中分离的沙门菌进行系统鉴定,并对菌株进行毒力试验和耐药情况研究。方法采集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用亚硒酸盐亮绿(SBG)磺胺增菌液增菌后,在sS和科玛嘉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上分离获纯培养菌,采用肠杆菌科细菌微量生化编码管(GYz—11e系列)进行鉴定,再用法国梅里API-20E生化编码系列进行复核,用沙门菌属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分型。小白鼠腹腔注射测定毒力、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经鉴定该菌为印第安纳沙门菌(SalmonllaIndiana),毒力试验能使小自鼠发病死亡,药敏试验筛选出了敏感、中度敏感和耐药三种药敏谱。结论本分离菌是印第安纳沙门菌,为云南战区首次发现的菌型,具有较强的毒力。筛选出的药敏谱可为临床治疗此菌感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赖型钩体弱毒株外膜蛋白基因的特点及其与强毒株的差别。方法:对问号钩体赖型56601株的外膜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外膜蛋白基因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并与我国特有的强毒株017株进行Omp11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酸序列以及亲水性和疏水性和二级结构的比较。结果:赖型钩体56601株和017株Omp1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结论:赖型钩体56601株和017株Ompll基因核苷酸在较小判别,可能与毒力强弱有关。另外,两株钩体Ompl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从分子水平上说明了同型弱毒疫苗可对强毒株产生完全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84.
2002年夏季,我们对云南战区部队感染性腹泻病原监测时,从1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氧化酶阳性,能与EHEC O157:H7诊断血清发生强凝集反应的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eromonas Veronni biovar sobria),国内未见报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疑为钩端螺旋体病的军犬病科进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分离和鉴定,为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病犬进行解剖观察,用犬尿液接种柯索夫培养基进行钩体的分离,然后对分离到的钩体进行菌型鉴定并用钩体外膜蛋白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从尿液中分离到1株钩体,经鉴定为犬群犬型,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结论:从病犬中分离到1株犬型致病钩体。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H5NI亚型病毒基质蛋白2(M2)和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变异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于2008-2012年采集云南省边境地区(越南、老挝、缅甸与云南省交界处)家禽和野生鸟类棉拭子样品1240份,经H5N1亚型特异性多重RT-PCR检测,对阳性样品病毒M基因进行扩增,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获得M2基因序列,并与已知参考毒株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自1240份样品中检出H5N1亚型阳性样品71份,阳性率为5.72%;选择其中的30份阳性样品进行病毒M2基因测序,共获得14种不同序列,存在3个不同进化分支:1.2.1、1.2.2、2,各有5、7、2份.通过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M2基因与HA基因呈现不同进化关系;M2蛋白涉及表位、金刚烷胺抗性和禽源、人源毒株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存在替代或突变.结论 2008-2012年期间云南边境H5N1亚型病毒M2基因具有遗传差异,M2基因进化分支1.2.2毒株已成为当地流行的优势毒株.  相似文献   
87.
鲎试剂用于检测人血白蛋白内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品中经常遇到的热原是细菌内毒素.在GMP条件下生产的药品的质量控制中,人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与传统的热原质检查法——家免热原检查法相比,鲎试验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等优点.但由于血液制品中存在着干扰因素,产生抑制或增强作用,影响内毒素检测,因此,需对此干扰作用加以排除.本工作采用稀释法,并对用鲎法检测70多批人白热原的结果与家兔法进行对比.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特异性鲎试剂(厦门鲎试剂厂,批号970520,灵敏度标示值:0.125EU/ml);细菌内毒素工作品(厦门鲎试剂厂,批号970401,10EU/安瓿),10%人血白蛋白(深圳卫武光明生物制品厂);旋涡混合器(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 型号XW-80A).1ml吸管、试管等均经去热原处理.1.2 方法  相似文献   
88.
类固醇性结核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薇 《广东医学》2001,22(12):1162-1163
目的 对60例类固醇性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激素对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60例类固醇性结核病初治病例与同期随机抽取的60例普通结核病初治病例,就发病类、空洞形成、病灶范围、结核菌阳性率、病死率及抗结核治疗2个月时结核菌阴转率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结核发生率、空洞形成率、肺病灶超过2/3肺野、结核菌阳性率、病死率,类固醇组与普通组分别为18.3%与1.67%;51.7%与35%;38.3%;53.3%与20%;1.67%与0%。除空洞形成率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抗结核治疗2个月时结核菌阴转率;类固醇组应用激素者76.2%,停用激素者36.4%,普通组66.7%,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类固醇性结核病重症多,病灶广泛,结核菌阳性率、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激素对结核菌阴转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89.
90.
精制抗眼镜王蛇毒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抗眼镜王蛇毒血清,以解决被眼镜王蛇咬伤后的救治问题。方法以眼镜王蛇毒为免疫原免疫马获得免疫血浆,经盐析制备IgG,IgG再经酶解、疏水柱纯化后得到F(ab′)2活性片段,并以免疫扩散、ELISA测定其抗体特异性,以小鼠实验法测定其中和眼镜王蛇毒能力。结果得到的抗血清F(ab′)2冻干品纯度达90%以上。结论研制出了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眼镜王蛇毒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