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腹腔镜脾切除术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行脾切除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16例和传统手术组19例,就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一般情况和预后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腹腔手术镜组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组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3/16),传统组手术为6例(6/19)。结论 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是安全、临床效果良好的微创手术方式,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尹小勇  董科  杨正东  何显军  何鑫  郭润兮  赵芸芸  张克波 《西部医学》2021,33(7):1001-1004+1015
【摘要】目的 研究乳酸、D 二聚体(D D)、纤维蛋白原(FIB)的联合检测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效果,为HLAP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HLAP患者按病程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n=63)、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MSAP组,n=49)、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31),比较三组HLAP患者乳酸、D D、FIB水平。另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132)和死亡组(n=11)。比较不同预后的HLAP患者乳酸、D D、FIB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乳酸、D D、FIB对HL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乳酸、D D、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AP组乳酸、D D、FIB水平显著高于MAP组、MSAP组,MSAP组乳酸、D D、FIB显著高于MAP组(P<005)。死亡组乳酸、D D、FIB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D D预测HLAP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值(AUC)最高(0886、0831),临界值分别为0899 mg/L、0963 mg/L,敏感度为7742%、8182%,特异度为9732%、8864%;联合预测HLAP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AUC分别为0927、0851,敏感度为8065%、9091%,特异度为9196%、7724%。结论〖HTK〗〓乳酸、D D、FIB均可作为预测HL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单一指标预测时以D D效能最佳,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升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73例,分为腹腔镜组(35例)和开腹组(38例)。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中输血率、止痛药使用率、术后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止痛药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低)于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局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赵毓芳  董科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09-4711,4713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损伤对胸腺细胞发育及迁移的影响及NO参与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取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大鼠胸腺组织进行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观察NADPH阳性细胞CD4、CD8的表达;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胸腺左、右叶中NADPH阳性细胞分布的特点及数量的变化。[结果]NADPH、CD4或NADPH、CD8双标细胞分布于髓质及小血管周围。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胸腺右叶NADPH阳性细胞先增多后减少;在左叶有代偿现象。[结论]NO阳性细胞中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迷走神经损伤影响胸腺细胞发育及输出,其机制可能有NO参与。  相似文献   
16.
熊伟  陈峰  董科  古春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04-190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ERCP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例数、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变化、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清淀粉酶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明显短。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加快血淀粉酶恢复和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董科  田晓  孟晓华  史国辉  朱厉 《陕西中医》2013,34(8):999-1000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炎康复片联合洛丁新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校核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独立测试、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等因子分值均高于治疗后。治疗后以上因子分值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尚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问题,肾炎康复片联合洛丁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院收治复杂肝内胆管结石153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术前全身及营养情况做详细评估,重点检查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功能,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防治低血压;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加强基础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该153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均做了肝叶切除术,无1例手术死亡,153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37例(24.2%),围手术期死亡4例(2.62%).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增强术后的护理观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从而巩固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刀止血和双极电凝止血法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42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行不同止血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研究组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刀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相关手术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断肝止血技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费用、术后腹腔引流量、输血率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超声刀止血,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四川省藏族及汉族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的差异,为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改善肥胖积累资料。 方法 调查四川省红原藏族居民和成都汉族居民的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样本。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使用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纳入114名研究对象。根据BMI分为藏汉肥胖组(BMI≥28kg/m2)、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测定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及粪便中13种胆汁酸含量,比对分析藏汉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粪便胆汁酸水平差异。 结果 藏族正常组较藏族肥胖组的疣微菌门、阿克曼菌属、埃希氏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高,多尔氏菌属的丰度低(P<0.05)。藏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和乳杆菌属,汉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布劳特氏菌属。藏族人群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水平均低于汉族人群(P<0.05)。 结论 藏族肥胖人群与藏族正常人群肠道菌群有一定差异,藏汉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和物种丰度以及粪便胆汁酸谱显著不同,不同民族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有待结合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