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制备复方藁本内酯微乳并测定其主要成分藁本内酯和桂皮醛的含量.方法:制备复方藁本内酯微乳,HPLC法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 (250 mm×4.6 mm,5μm).测定藁本内酯时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0∶60∶30),柱温为5℃,检测波长为280 nm;测定桂皮醛时流动相为甲醇∶水(60∶ 40),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90 nm.流速均为1.0 ml·min-1.结果:藁本内酯在0.50 ~50.00 μg·ml-1(r =0.999 9),桂皮醛在1.30 ~130.18 μg· ml-1(r =0.999 8)范围内线性良好,藁本内酯的回收率为99.65%,RSD为0.97%(n=9);桂皮醛的回收率为99.81%,RSD为0.62%(n=9).结论:复方藁本内酯微乳制备简单,以HPLC方法测定其主成分含量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2.
香附不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生香附、醋制香附、酒制香附、香附炭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比较。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测定香附不同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流动相为甲醇一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记录时间为60min。结果:香附经不同方法炮制后,不仅原有成分含量发生变化,而且有新成分生成。结论:香附不同炮制品成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复方血竭微乳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以了解其安全性。方法:将复方血竭微乳及空白微乳约0.5ml涂于豚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进行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是否会引起豚鼠皮肤刺激性。结果: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一次给药对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现象,无刺激现象;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多次给药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结论:复方血竭微乳多次给药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72h刺激性反应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比较几种常用的模拟心血管体循环左心室后负荷输入阻抗的集中参数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心衰和高血压。方法 采用保证拟合精度的方法和指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以得到模型中元件参数值。结果 Burattini;Gnudi四元件模型和Liu ZR改进五元件模型拟合程度优于其它模型;这两种模型应用于心衰和高血压均得到了符合生理事实的结果。结论 四元件模型和改进五元件模型是比较理想的集中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生栀子长期给药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肝肾毒性的影响。方法将40支wistar健康大鼠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剂量组(8 g/kg/d),中剂量组(4 g/kg/d),低剂量组(2 g/kg/d),及对照组连续灌胃90 d,每周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及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UN(尿素氮)、Cr(肌酐)、尿(NA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结果灌胃90 d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血清ALT、AST、Cr、BUN和尿液NAG均升高。结论栀子长期大剂量给药对肝肾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感染根管中内毒素脂多糖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58颗死髓牙牙髓腔内容物中提取内毒素脂多糖(LPS)12.7μg。LPS可造成体外培养的人年轻恒牙牙髓成纤维细胞变圆、脱落。3.2μg/ml的感染髓腔LPS能明显抑制牙髓成纤维细胞的存活和生长,其毒性高于100μg/ml的E.ColiLPS。实验证明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对LPS很敏感,5μg/mlE.ColiLPS可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MTT自动比色法是测定LPS对牙髓细胞生长及活性影响的理想体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7.
摘 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连用(HPLC MS/MS)测定比格犬血浆中PA 824的浓度,以及进行PA 824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以卡马西平为内标,生物样品预处理采用乙酸乙酯萃取。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甲醇 水(90∶10),流速为0.6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5 μl,样品分析时间为5 min;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扫描分析,PA 824离子对为m/z360.1→m/z 175.0(碰撞能量:35,解簇电压:65),卡马西平离子对为m/z 237.2→m/z 194.0(碰撞能量:28,解簇电压:83)。比格犬口服给药之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浆中PA 824的含量,然后再用DAS 2.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 比格犬口服给药之后,PA 824在50~10 000 ng·mL-1 (r=0.999 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7.7%~105.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5.0%。PA 824 3个不同给药量(100,200,500 mg)的AUC0 t分别为(5 735.18±1 918.76),(11 548.47±1 838.04),(21 987.88±4 587.58)ng·min·ml-1,t1/2分别为(14.17±5.97),(11.11±4.39),(13.13±5.46)h,Cmax分别为(626.66±188.48),(2 399.13±516.51),(4 861.33±2 253.61)ng·ml-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适用于比格犬血浆PA 82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8.
摘 要 目的:观察当归挥发油经婴儿皮肤的渗透动力学特性,并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当归挥发油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 采用Franz 扩散池进行体外渗透实验,HPLC法检测接收液中藁苯内酯的浓度,计算当归挥发油的经皮累积渗透量和速率常数。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当归挥发油对皮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当归挥发油在婴儿皮肤的渗透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当归挥发油使皮肤表面皱褶增多,角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变细;透射电镜显示,角质层细胞崩解脱落,基底层及棘层细胞连接断裂,细胞间隙增大。结论:当归挥发油具有较好的皮肤渗透性能,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与改变皮肤结构密切相关,当归挥发油可改变角质层结构,使细胞间隙增大,有利于药物渗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夜遗尿与单症状性夜遗尿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对 36例神经源性夜遗尿患者和14例单症状性夜遗尿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 :神经源性夜遗尿患者除表现为夜遗尿症状外 ,多伴有白天排尿异常。单症状性夜遗尿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发生率、逼尿肌收缩乏力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源性夜遗尿患者 (P <0 .0 5 ) ;单症状性夜遗尿患者膀胱顺应性、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神经源性夜遗尿患者 (P <0 .0 5 )。结论 :对于夜遗尿患者应区分是否存在神经损害 ,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了解膀胱尿道的功能状态 ,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河南省儿童和青少年单一症状原发性夜遗尿(PMNE)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郑州和安阳16所学校的8500名6~18岁无白天排尿异常的正常小学和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过去1个月内是否夜间睡眠时尿床1次或以上;白天有无排尿异常。结果:实际回收问卷8006份,有效问卷7896份,其中男3979份,女3917份。各年龄段PMNE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男性由6岁10.2%下降为18岁的1.4%;女性由6岁的9.7%逐渐下降为18岁的0.9%。遗尿发生率男性16岁和女童14岁以后降为l%左右。结论:学龄儿童遗尿的发生率仍很高,青春期后稳定在1%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