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背景:生物反应器膜材料不仅具备双向物质交换、良好的理化特性,还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于2005-09/2007-10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和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共同完成。材料:选用孔径为 0.2 μm,分子截流量为Mr 50 000~100 000 的微孔聚丙烯超滤平面薄膜为实验模型,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聚丙烯超滤膜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丙烯酰胺基团,成功地构建一种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新型的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10993-1: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评价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的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结果。结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溶血率为 1.90%< 5%,表明其无致溶血性;其浸提液对 L929 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注射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后24,48,72 h,所有小鼠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未观察到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发绀、腹部刺激症、腹泻、运动减少、震颤等全身急性毒性反应。热原试验中兔体温变化范围-0.2~0.4,符合生物医学材料无热原的评价标准。皮肤刺激实验中仅 1 例有极轻微的红斑,积分 1 分,其原发刺激指数为 0.25 < 0.4,皮内刺激试验结果原发刺激指数为0.2,平均原发刺激指数为 0.068,均< 0.4,无皮肤刺激性。结论: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无致溶血性、细胞毒性、致热原性和皮肤刺激致敏性,证实通过光化学接枝丙烯酰胺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加速器照射后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形成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完成。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20)g,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9只,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3组作为照射组。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切2个圆形创面,创面直径1.5cm,深达皮下组织全层,2个创面间隔1.5cm。处理完毕后以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动物置于单笼饲养。术后48h,照射组大鼠背部创口以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分组300cGy组(300cGy/(次·d),连续照射5次)、400cGy组(400cGy/(次·d),连续照射5次)和500cGy组(500cGy/(次·d),隔日1次,连续照射3次),照射剂量率为240cGy/min。观察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后2,5,7,10,14,21d麻醉后取材,照射组均在伤后7,10,14,17,21,28d取材。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天狼猩红染色后偏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照射组创面愈合延迟,对照组创面平均11d全部愈合,照射组平均14d愈合。②照射组肉芽组织产生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300cGy照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细小,排列稀疏。28d图像分析胶原积分吸光度300cGy组、400cGy组、500cGy组分别为(0.323±0.015,0.349±0.012,0.457±0.0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照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及受体表达伤后10~14d达到高峰,对照组7~10d达到高峰。各时间点300cGy组与400cGy组差异不明显(P>0.05),500cGy组高峰出现最晚,后期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直线加速器照射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并与胶原形成的效果与照射剂量有关,应用低剂量分次照射防治瘢痕增生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构建与人肝细胞系L02相容的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肝细胞/聚合物界面是生物反应器设计和构建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的生物反应器并不理想。目的:构建与人肝细胞相容的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为用聚丙烯中空纤维管构建生物人工肝反应器奠定基础。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相容性实验,于2003-02/10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材料:聚丙烯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微孔聚丙烯超滤膜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丙烯酰胺基团形成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方法:将人肝细胞系L02接种于聚丙烯膜、接枝改性聚丙烯膜表面,以聚苯乙烯作为正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聚丙烯膜接枝改性前后的静态水相接触角度;人肝细胞系L02在不同材料表面形态、贴壁率及增殖活性。结果:聚丙烯膜接枝改性后的静态水相接触角小于接枝前(P〈0.05)。人肝细胞L02在改性后聚丙烯膜上的贴壁率为0,细胞成球形聚集体生长,其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聚苯乙烯和改性前聚丙烯膜。结论:在聚丙烯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可建立良好的人肝细胞系L02与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并可通过简单的静止培养形成肝细胞球形聚集体。  相似文献   
44.
传统肝脏分段解剖方法是目前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技术的理论基础。随着对肝脏解剖学理解的加深,肝脏动态流域学说的提出将肝脏解剖方法从传统的静态树干型向动态流域型转变。在肝脏动态流域学说指导下,笔者提出肝脏恶性肿瘤靶域切除技术,该技术有别于解剖性或非解剖性肝切除,不强调按照人为设定的肝段解剖进行切除,而是以病灶和可能存在浸润和转移流域为导向,结合肝脏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决定手术切除靶域。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消疣汤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对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用胸腺生成素、嘉畅、白介素-2、阿昔洛韦治疗;试验组应用消疣汤。结果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试验组。结论消疣汤治疗尖锐湿疣无副作用、复发率低、经济、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6.
凋亡过程受许多基因的调控 ,与凋亡关系最密切的是bcl 2和p53[1 ] 。抗单链DNA(singlestrandedDNA ,ssDNA)单抗法可检测不同阶段的细胞凋亡。该法反应的是凋亡性DNA的变化 ,因而较TUNEL法更为先进[2 ] ,能区分凋亡性细胞死亡与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因此 ,本实验用抗ssDNA单抗法及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细胞及其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 ,探讨放射性皮肤溃疡难愈合的机理。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二级Wistar雌性大鼠 43只 (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正常对照 3只 ,40只照射 ,照射前麻醉、固…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60Coγ射线照射法建立猪主动脉内皮细胞株PAE(porc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和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调亡模型。以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annexin)-V-FTTC PI标记]评价细胞凋亡率,观察不同浓度的bFGF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和结论:bFGF对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肝移植治疗胰腺生长抑素瘤肝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4岁,因“反复腹泻2年,CT发现肝脏多发性占位1年”于2006年8月8日收入我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腹泻,每日约10次,逐渐加重,体重下降4kg,外院CT检查诊断为“肝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肝脏占穿刺病理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查体,腹部明显,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8cm质硬,表面结节感,  相似文献   
49.
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又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肝门胆管癌男女发病相近,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占所有肝内外胆道肿瘤的60%。大多数病例肝门胆管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肿瘤多呈浸润性、跳跃性生长,常会累及神经束膜、侵犯血管及肝脏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50.
中医药治疗瘰疬54例疗效观察王兆海山东省莱芜市结核病防治所(271100)乔淑兰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小儿科(271100)主题词瘰疬/中医药疗法,消瘰汤/治疗应用,金黄散/治疗应用颈部肿块累累,大的为瘰,小的为疬,故名瘰疬,又有“鼠疮”之称。以其形态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