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行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结果:急诊止血成功率94.1%;止血成功后近期再出血5例,其中2例行2次套扎止血成功;2例止血失败,2例近期再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手术后止血成功;死亡3例。结论:急诊EVL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安全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2.
一步反转录一原位聚合酶链扩增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细胞中HCV-RNA曾维政,蒋明德,褚桂珍,邓桂英,张建华,楚人俊,陈泰庆,张家碧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肝细胞肝癌(HCC)发生之间的关系,需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实肝癌细胞内有无HCV存在及其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7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同步检测我院2002~2004年外科住院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HCC41例组织中的TGF-β1和AFP的表达,并按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CC组织TGF-β1表达增强,TGF-β1主要着色于细胞浆内,呈深棕色或黄褐色颗粒状,弥漫性或灶状分布,其阳性率为78.0%(32/41);AFP阳性率为70.7%(29/41)(P〉0.05)。(2)癌组织AF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1.7%,13/41),而癌旁组织TGF-β1的阳性率(95.1%,39/41)显著高于癌组织。结论:(1)HCC组织TGF-β1表达显著增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HCC组织中TGF-β1与AFP的表达均增高,二者的表达均是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二者之间相关系数r为0.255(P〉0.05),无显著相关关系。(2)同时表达AFP与TGF-β1的癌旁肝细胞很可能是已经启动、尚未产生表型转化,但已具备肿瘤性增殖的癌前样细胞。TGF-β1作为人HCC的肿瘤特异标志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5岁,主因"腹部胀痛、纳差1个月,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4 d"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纳差,为阵发性隐痛,腹胀呈进行性加重,饮食量较前明显减少,大便干燥,1次/3 d,偶尔大便表面带血,遂到某中心医院住院治疗。肝功能示:ALT 23 U/L,AST 49 U/L,GGT 742 U/L,ALP 295 U/L,白蛋白25.9 g/L。腹部CT:(1)肝脏肿胀,脾稍大;(2)脾脏边缘中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8~2011年收治的432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8.1%,医院感染发生的时间为5~47 d,平均16.5 d。各部位感染中,以自发性腹膜炎占首位,其次为呼吸道、肠道感染。革兰阴性菌阳性率为65.6%,革兰阳性菌为21.9%,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为12.5%,革兰阴性菌有较高的耐药率。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脾功能亢进、肝功能状况及预后的关系密切。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使用防止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加强支持疗法,补充人血白蛋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可降低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时,流式干细胞计数结果 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8例送检干细胞样本并根据结果 进行分组,回输细胞数小于2×106/L共34例为A组,回输细胞数大于或等于2×106/L共24例为B组,对两组患者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A组ALT...  相似文献   
127.
128.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后的作用。[方法]对160例胆总管结石EST切开取石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80例为EST取石术后未放置鼻胆管作为对照组,另80例放置鼻胆管为治疗组,观察2组病例EST取石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2例(1例术后出血、1例鼻胆管脱落),发生率2.5%(2/80),26例伴有黄疸,术后2~4 d消退;对照组并发症12例(8例胰腺炎、2例术后出血、1例胆道感染、1例黄疸加重),发生率15.0%(12/80),23例伴有黄疸,术后3~7 d消退。[结论]胆总管结石EST取石后采用ENBD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黄疸消退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9.
JNK信号通路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JNK信号通路调控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HSC株,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对乙醛刺激的大鼠HSC株进行处理,以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blotting检测磷酸化JNK(p-JNK)水平的变化.结果: 乙醛刺激后HSC内p-JNK的水平升高,增殖明显;SP600125对乙醛刺激的HSC对p-JNK的水平有明显下调作用,同乙醛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MVI比值[(36.0±3.4),(24.2±1.8),(3.2±0.9)]vs (47.6±8.6),P<0.05},强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空白对照组及乙醛组中吸光度(A)为(0.07±0.01)和(0.16±0.0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不同剂量的SP600125(20,60,100 μg/L)处理后吸光度值下降[分别为(0.13±0.01),(0.12±0.01),(0.12±0.01)],同乙醛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9.3%,22.4%,28.6%.结论: JNK活性变化与乙醛刺激的大鼠HSC的增殖呈正相关,抑制JNK活性可影响HSC的增殖,提示JNK信号传导通路在调节HSC的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