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那拉曲坦为例,基于比例优势模型验证了药物临床计算机模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疼痛减轻的概率预测,得到的结果与那拉曲坦说明书中的曲线十分接近.在给药方案为安慰剂1、2.5、5、10、15、20mg情况下,得出头痛减轻概率的曲线,得到头痛减轻概率随给药剂量的不同而变化,从而对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药物临床的计算机模拟是可控因素影响下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2.
药物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促使药物研发者和审评者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理念(MBDD)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模与模拟技术,进行药物研发的一种新的研发模式。MBDD强调药物研发全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将隐藏在药物研发数据中的知识通过定量的方法挖掘出来,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可大大提高药物研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研发效率。综述MBDD的概念、发展以及应用,旨在为从事药物研发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希望国内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新的研究模式,以促进我国新药研发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30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6个RCTs,共49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结果:经分析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常规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相比: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心功能.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可有效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虽然本研究所纳入文献数量较少,研究样本量有限,更需大量研究证据支持,但目前的结果已经可以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在肺源性心脏病方面的疗效与裨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4.
目的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估算门疹癫患者丙戊酸(VPA)的相对清除率.方法56例门诊癫患者poVPA达稳态,得到谷浓度数据71点,用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NONMEM法估算其清除率(CL),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VPA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按口服-房室开放模型得到CL(L/h)的最终回归方程为CL=(0.00896@WT+o.0919@L+0.787@DCBZ)@(1+0.296@m).其中WT为患者的体重(kg);L的值当体重小于30kg时为1,其余为0;DCBZ的值为卡马西平(CBZ)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g@m-2@d-1);m的值当VPA剂量大于1.3g/d时为1,否则为0.结论当VPA剂量>1.3g/d或合并使用CBZ时,CL增加,儿童CL/WT大于成人.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MEM)法估算门疹癫患者丙戊酸 (VPA)的相对清除率。方法 :5 6例门诊癫患者 po VPA达稳态 ,得到谷浓度数据 71点 ,用 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 NONMEM法估算其清除率 (CL ) ,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VPA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 :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 CL(L/ h)的最终回归方程为 :CL=(0 .0 0 896· WT 0 .0 919·L 0 .787· DCBZ)· (1 0 .2 96· m)。其中 WT为患者的体重 (kg) ;L 的值当体重小于 30 kg时为 1,其余为 0 ;DCBZ的值为卡马西平 (CBZ)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 (g· m- 2 · d- 1 ) ;m的值当 VPA剂量大于 1.3g/ d时为 1,否则为 0。结论 :当VPA剂量 >1.3g/ d或合并使用 CBZ时 ,CL 增加 ,儿童 CL/ WT大于成人。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 2次穿刺成功率、 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16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30天内死亡、再次瓣膜手术、脑血管事件、多脏器衰竭及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做为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严重不良事件组、无严重不良事件组,分析两组之间指标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61例患者中,死亡4例,占2.5%;严重不良事件组22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组139例,两组在血白蛋白、肌酐、射血分数、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呼吸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ICU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筛选合适患者并减少手术时间将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外伤所致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病人的MR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骨挫伤的相关性,为深入研究前外侧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因外伤进行膝关节MRI检查的320例病人(共321膝)的影像资料。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e 1.5 T MR扫描设备,分别行膝关节斜矢状面T1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和冠状面、横断面PDWI扫描。根据前外侧韧带的完整性和损伤部位对所有病人进行分类统计。采用独立性卡方检验对前外侧韧带撕裂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骨挫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膝关节MR影像均可显示前外侧韧带,显示率为100%。151/321膝(47.0%;95%CI为41.6%~52.5%)存在前外侧韧带损伤,其中累及胫骨部、股骨部及半月板部的分别为97膝、96膝及65膝。前交叉韧带撕裂158膝,外侧半月板撕裂98膝,股骨外侧髁挫伤58膝,外侧胫骨平台挫伤71膝,分别与前外侧韧带撕裂具有相关性(均P0.001)。结论 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前外侧韧带解剖及其损伤情况。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膝外侧骨挫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药/天然药物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又重新受到推崇.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肯定植物药对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同时,也灵活调整了药品的监管方向,愿意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对植物药进行系统评价,再次逐步接纳其作为治疗性产品.作者通过分析欧盟、美国和加拿大对植物药监管的历史和法规要求的异同,从国际药政的角度,提出中药未来可能的国际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30.
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冰敷治疗扩散张量成像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DTI技术在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的诊断及不同冰敷时间对骨骼肌损伤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将40只We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均分成4组:正常组(A组)、5 min冰敷组(B组)、15 min冰敷组(C组)和30 min冰敷组(D组),模拟骨骼肌挤压伤及冰敷模型,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冰敷即刻、24 h、48 h、72 h对各组进行MR DTI扫描,测量ADC值与各向异性(FA)值.损伤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及SABC(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法结蛋白(Desmin)染色,测量平均吸光度(A)值.两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DTI测量结果与Desmin阳性表达A值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1)各组大鼠损伤前(n=10)即正常骨骼肌ADC值分别为(1.38±0.04)×10-3、(1.38±0.08)×10-3、(1.34±0.05)×10-3、(1.36±0.09)×10-3mm2/s,FA值分别为0.46±0.05、0.45±0.03、0.45±0.05、0.48±0.04.损伤后即刻(n=8)各组ADC值较损伤前明显增加,FA值明显减小,ADC值分别为(1.84±0.10)×10-3、(1.79±0.09)×10-3、(1.55±0.07)×10-3、(1.57±0.04)×10-3mm2/s,FA值分别为0.21±0.04、0.26±0.03、0.31±0.02、0.30±0.04.损伤后24 h(n=6)时A、B组的ADC值依然较损伤前增高,FA值减小,ADC值分别为(1.54±0.13)×10-3、(1.57±0.13)×10-3mm2/s,FA值分别为0.25±0.03、0.26±0.02.(2)DTT(白质纤维束成像)显示损伤后即刻各组纤维走行扭曲,纤维束数量明显减少,部分分离、移位,C、D组较A、B组减轻,随时间逐渐好转.(3)HE染色显示骨骼肌损伤后肌细胞水肿,肌纤维分离、断裂,但C、D组水肿较A、B组减轻.骨骼肌损伤后即刻及24 h,Desmin染色变淡,边缘缺失、模糊.72 h后Desmin染色重新增加.(4)ADC值、FA值与A值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789、0.763,P值均<0.05).结论 DTI能够无创性定量反映大鼠骨骼肌急性挤压伤及冰敷后的病理过程,有助于指导、评价急性挤压伤后的冰敷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