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SBRT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可能与常规分割放疗不同,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单次大剂量照射可使肿瘤细胞膜破坏,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成为“原位肿瘤疫苗”,继而可激发免疫系统杀灭残余肿瘤;当单次分割剂量>8~10 Gy时,照射1~6 h后可通过酸性鞘磷脂酶途径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快速凋亡,进而肿瘤血管闭塞,出现二次肿瘤杀伤效应。本文综述原发性肝癌利用SBRT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了解其是否通过上述机制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2.
Caspase 3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表达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凋亡蛋白酶Caspase 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活性. 方法:用PCR法扩增出Caspase 3基因cDNA,然后插入pCMV-Myc载体,扩增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使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其性质. 结果:经测定诱导3h后Caspase 3活性最高. 结论:可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出有活性的Caspase 3,为研究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3.
汉防已甲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汉防已甲素(Tet)用于放疗增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8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增敏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服用Tet,每次40mg,每日3次,直至放疗结束,照射方法采用常规分割外放射治疗,均采用15MVX线照射,总剂量66~70Gy/33~35f,6~7周完成。对照组:单纯放疗,方法同增敏组。结果:近期有效率增敏组为69.8%,对照组为41.9%,前者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敏组放疗期间血压、血糖、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常见放疗副反应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t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增敏剂,并可能减少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4.
汉防己甲素配合放射线增敏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增敏作用及其毒副反应。方法:112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服用汉防己甲素,每次40 mg,每天3次,直至放疗结束,放疗采用6MV-X线常规分割外放射治疗,鼻咽部DT66~72 Gy/33~36 F/6~7 W,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治疗量DT60~66 Gy/30~33 F/6~7 W。对照组单纯放疗,其设野和剂量均同治疗组。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鼻咽部MRI复查评价疗效,近期有效率治疗组为89.3%,对照组为69.6%,治疗组近期疗效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放疗期间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口干、咽痛和消化道反应等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中汉防己甲素是一种理想的放射增敏剂,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5.
目的:DNA修复能力与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该研究利用一种新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检测方法,探讨DNA修复基因XPA的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顺铂(ciaplatin)或卡铂(carboplatin)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96例,采用顺铂或卡铂为主的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咒蹦的A23G多态的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由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携带咒蹦23A/A、A/G和G/G基因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35.7%、46.9%和16.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G/G基因型患者的化疗失败风险是携带至少1个A等位基因(A/G和A/A基因型)个体的3.57倍;但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疗效与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 vs 41.7%,P=0.2045)。结论:该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XPA基因多态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6.
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食管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死亡原因。手术治疗仍然是食管癌公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尽管近10年来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仍维持在20%左右。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而单纯放射治疗疗效也不理想,其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8%~10%。食管癌是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就诊时50%的患者因转移而不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7.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勾画系统(AccuContour自动勾画软件)对危及器官(OAR)勾画的几何准确性,探讨OAR自动勾画的几何准确性是否受OAR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61例患者,其中头颈部、胸部、盆腔肿瘤患者各40例,腹部肿瘤患者41例。分别采用AccuContour自动勾画软件和手动勾画的方式对晶体、视神经、眼球、垂体、脑干、腮腺、下颌骨、双肺、心脏、双肾、肝脏、直肠、膀胱、股骨头等部位进行勾画。统计各个勾画部位的戴斯相似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Jaccard系数以及体积这4项参数,并使用DSC、Jaccard系数和HD评价自动勾画的几何准确性。对DSC、HD、Jaccard系数与体积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并对晶体、视神经、眼球、腮腺、颞颌关节、双肺、双肾、股骨头等成对部位的DSC、HD、Jaccard系数之间进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各个部位的DSC均数均大于0.7;头颈部的Jaccard系数均数为0.557~0.880,其中最低的为右视神经,最高的为下颌骨。头颈部、胸部、盆腔的HD均数分别小于8、22、16 mm;除肝脏(HD=34.563 mm)外,腹部其他部位的HD均数均小于19 mm。DSCall、Jaccardall系数及HDall的大小与体积具有相关性(rDSC=0.757, PDSC=0.000;rJaccard=0.775, PJaccard=0.000;rHD=0.761, PHD=0.000)。晶体、视神经、眼球、垂体、脑干、腮腺、下颌骨、双肺、膀胱、股骨头等部位的DSC和Jaccard系数与OAR体积具有相关性(P<0.05),HD与体积不具有相关性(P>0.05)。双肺之间的DSC和Jaccard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SC=0.000, PJaccard=0.000)。结论:AccuContour自动勾画软件对于OAR的勾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自动勾画的几何准确性受OAR体积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系统摆位误差对胰腺癌单弧容积调强弧形放疗(saVMAT)剂量分布的影响并确定临床靶区(CTV)的外放边界.方法 对9例局部晚期胰腺癌CTVs分别外扩0mm、1.5mm,3mm,5mm和10mm形成计划靶区(PTVs).在计划系统(TPS)中移动等中心,模拟三维空间0mm、3mm、5 mm的摆位误差,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比较等中心移动前后PTVs剂量分布的变化.结果 V95%和V105%随系统误差的增大而增大,左右及腹背方向剂量变化较小,头足方向上较大.当系统误差<3mm,PTVs的V95%随着外放边界的增大明显增加,>3mm后增加幅度较小;对于V105%,当系统误差>5mm, V105%增加幅度较小.结论 胰腺癌单弧VMAT放疗时,5mm的CTVs-PTVs的外放边界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值.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经标准放化疗(放疗联合TMZ)治疗后复发的62例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用药差异性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接受安罗替尼(12 mg qd,连服2周,停药1周)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TMZ(200 mg·m^(-2),连续服用5 d,休息23 d)联合治疗。2组均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依据神经肿瘤学反应评估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Kaplan-Meier曲线和对数秩检验评估生存差异性;依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术语标准不良事件4.0版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总反应率(ORR)分别为37.50%(12例/32例)和70.00%(21例/30例);疾病控制率(DCR)为84.37%(27例/32例)和93.33%(28例/30例),2组比较,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6个月(95%CI:2.6-4.3)和6.7个月(95%CI:6.1-7.3);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7.0个月(95%CI:6.4-7.6)和10.0个月(95%CI:8.9-11.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TMZ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在PFS、OS、ORR方面比安罗替尼单药均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