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究6D治疗床联合锥形束CT(CBCT)容积旋转调强(VMAT)治疗妇科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以及其靶区外放边界的变化趋势。方法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20例,采用HexaPODTMevo RT 6D治疗床和kV级CBCT影像引导的容积调强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均行校正前CBCT扫描,利用6D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治疗后第3次行CBCT扫描,分别获得校正前、校正后、治疗后X射线容积影像,所有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采用自动骨性标记和手动微调的配准方式,获得三维平移(x、y、z)和旋转方向(RxRyRz)的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放边界。结果 患者共行CBCT扫描594次,6D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分次间摆位误差在yzRxRyRz轴方向上明显缩小(t=6.21、-8.60、2.13、-8.51、-3.48,P<0.05)。外扩边界MPTVx轴、y轴、z轴方向上分别为2.20、3.43、2.00 mm,校正前后减少幅度为4.46~6.05 mm。结论 6D治疗床联合CBCT可明显提高妇科肿瘤盆腔放疗患者的摆位精度,同时可为精确设定计划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客观、准确、快速地筛选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方法收集整理84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医学统计学教研室的帮助下完成出血、胰漏、肾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及Fisher′s判别方程的计算,与软件公司合作,将出血、胰瘘、肾功能不全高危因素分类排版,Fisher′s判别方程编入程序,形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软件。将该软件应用于6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将患者相关资料输入软件后系统筛选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结果评分系统软件对出血、胰瘘、肾功能不全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85.7%、88.9%、100%;特异度分别为94.5%、96.2%、96.5%;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3.6%、95.2%、96.8%,平均每例患者的计算时间缩短426.92s。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能快速、准确筛选出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为预测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个体化尿量控制训练模式,以个体化预期尿量为患者膀胱管控的目标,指导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主动感知膀胱容受性,提高放疗期间膀胱管控的精准度。方法: 选择2019年5月—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放疗定位前进行憋尿训练,要求患者以个体化膀胱适度充盈为训练目的,建议最佳的膀胱容量范围200~400 mL。训练2~4周后根据患者个体化的膀胱容受性确定放疗定位条件和放疗实施时的膀胱处方体积。患者CT模拟定位时采集平扫CT图像和静脉注射造影剂后8 min图像,分别测量膀胱体积。患者治疗前自评膀胱体积接近膀胱处方体积时使用膀胱容量测量仪测量体积,治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测量膀胱体积,治疗结束后再次使用膀胱仪测量膀胱体积。结果: 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与放疗前膀胱仪测量体积(VBVI01)、定位CT测量膀胱体积(VCT01)与放疗前膀胱仪测量体积(VBVI01)、定位CT测量膀胱体积(VCT01)与CBCT测量膀胱体积(VCBCT)存在相关性,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CT体积(VCT01)与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与CBCT体积(VCBCT)存在相关性,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放疗期间,在膀胱容量测量仪的辅助下尝试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憋尿,个体化膀胱处方可能有利于实现放疗期间稳定的膀胱体积。  相似文献   
14.
中药独活RAPD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在分子水平上时独活药材进行鉴别的方法.方法:从独活药材中提取基因组DNA,运用K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DNA)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同一引物扩增不同地区的独活基因组DNA,产生相同的扩增条带,与伞形科其它几种植物的扩增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对独活药材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盆腔恶性肿瘤包括前腺列癌、膀胱癌、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其中又以前列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手术、放疗、化疗是大多数盆腔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而较多患者因错过手术机会,故放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放疗可以明显提高盆腔局部控制率并改善总生存。放射治疗是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且放射治疗可以较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最大限度的灭杀。膀胱充盈程度对靶区及正常器官的影响较大,而且膀胱的耐受量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当天的饮食、身体状况、是否运动、排汗量及天气等因素,因此保持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每次放射治疗中膀胱的一致性也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目前放射治疗中膀胱管控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对中老年患者来说习惯性便秘更为常见。针对这类人群的发病特点,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除由此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图像引导设备研究三种固定装置对胸部肿瘤摆位误差大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月1日至9月30日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各入组10例,应用Varian RapidArc Cone-Beam CT(CBCT)对所有入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图像验证,验证患者摆位误差,每例患者行CBCT 10次,共计300次,与原始定位CT图像进行比较,采取骨性配准,得出相应的摆位误差并记录。通过研究患者升降床方向(Vertical,Vrt),进出床方向(Longitudinal,Lng),左右方向(Lateral,Lat)的系统误差值、随机误差值、靶区的偏移量及≤5 mm摆位次数进行比较得出哪种固定方式有较大的优势。结果:三组患者(A组:热塑体模组;B组:负压真空袋组;C组:翼型板联合负压真空垫组)的摆位误差,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C组为最优。三组不同固定方式在Vrt(升降床方向)、 Lng(进出床方向)和Lat(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12±0.42)cm、(-0.23±0.70)cm、(-0.04±0.39)cm;B组(0.23±0.31)cm、(-0.21±0.63)cm、(-0.03±0.37)cm;C组(0.23±0.33)cm、(0.05±0.41)cm、(0.06±0.33)cm。在Vr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0、A vs C:P=0.000、B vs C:P=0.281;在Lng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7、A vs C:P=0.871、B vs C:P=0.004;在La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22、A vs C:P=0.489、B vs C:P=0.113。结论:胸部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建议使用翼型板联合真空垫对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采用射波刀进行腰椎转移肿瘤的放射治疗,并且利用交叉视野脊柱追踪技术得出误差结果并进行分析,并对临床上靶区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我科室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接受射波刀治疗的14例腰椎转移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3岁(46~83岁)。患者根据临床要求采用仰卧位、真空垫固定,十字中心激光定位。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交叉视野脊柱追踪技术对靶区位置进行校正,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3~5次。每隔90 s采集一次正交图像并与参考数字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ly radiograph,DRR)行自动配比后记录误差值。分析治疗过程中采样点的随机误差,根据van Herk等人提出的MPTV=2.5Σ+0.7σ公式进行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到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外扩边界范围。结果:通过治疗过程中采集到6个方向上共749组数据分析得出,三个线性方向体位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X轴的偏差为(0.37±0.27)mm,Y轴的偏差为(0.29±0.22)mm,Z轴的偏差为(0.34±0.27)mm;三个旋转方向体位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L-R偏差为(0.30±0.21)°、DOWN-UP偏差为(0.25±0.20)°和CCW-CW偏差为(0.39±0.26)°。以上结果得出三个线性方向X、Y、Z的外放边界分别为1.11 mm、0.88 mm、1.04 mm。结论:腰椎肿瘤使用射波刀交叉视野脊柱追踪进行的椎体追踪技术可为临床靶区外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千伏级CBCT联合HexaPOD evo RT六自由度治疗床研究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摆位误差,推算CTV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TM直线加速器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17例。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CBCT,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CBCT,治疗后再次CBCT,分别获得XVI。与计划CT图像配准后,即可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及旋转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CTV外放边界。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CBCT校正前后均为304次,治疗后68次。所有患者分次间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经在线校正后均减小,校正前/后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42 mm/0.42 mm、3.55 mm/0.47 mm、3.26 mm/0.27 mm和1.24°/0.24°、0.70°/0.32°、0.57°/0.12°(P=0.036、0.000、0.000、0.002、0.000、0.004)。考虑分次内摆位误差影响,治疗床校正后CTV外扩边界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上分别为2.24、3.32、2.20 mm。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CBCT联合六维治疗床在线校正可明显减小6个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且能缩小C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20.
头痛是临床自觉症状,本人自拟通窍汤为主治疗本病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般资料门诊收集慢性头痛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病程均在1年以上,最长20年。均排除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兼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