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4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在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4例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在全麻下实施VAMT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或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行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肺癌患者常规行系统淋巴结清除。结果本组454例中,肺癌371例,肺良性病变83例,手术时间90~265min,术中出血量50~450ml,术后胸引管带管时间5~11d,术后住院时间5~13d。5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肺癌患者行纵隔淋巴结清扫9~35枚/例,围术期死亡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随访满5年者298例,总的5年生存率:Ⅰ期89.3%,Ⅱ期46.0%,Ⅲ期22.6%。结论 VAMT对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中应用99mTc探测肺癌前哨淋巴结,以提高术中清除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方法 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将99mTc硫胶体溶液在肺部肿瘤环周的4~6个部位分别注射,用便携式γ射线探测器探测肺门及纵隔各部位淋巴结的放射活性计数值。常规行肺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并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30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395枚,其中前哨淋巴结即阳性转移淋巴结112枚,阳性转移率为28.3%。前哨淋巴结的99mTc放射活性计数值为15321.85±5945.28,阴性淋巴结的计数值为8479.26±3201.37(P<0.01)。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应用99mTc标记前哨淋巴结能够更准确地提示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有效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3.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0-2009年载文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 者:
杨文燕    张晶晶    柳劲松    高昕    刘亚民    YANG Wen-yan    ZHANG Jing-jing    LIU Jin-song    GAO Xin    LIU Ya-min  
作者单位: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济南,250062 
期 刊:
国际肿瘤学杂志   ISTIC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NCOLOGY  
年,卷(期):
2010, 37(12) 
分类号: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国际肿瘤学杂志   
Keywords:
Bibliometr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ncology   
机标分类号:
 
机标关键词:
 
基金项目: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0.12.025 
参考文献(2条)
  1. 潘云涛,马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安秀芬,王景文,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2002年的载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64-266.

>>更多...  相似文献   

94.
近20年来,针灸学科在临床研究、方法构建、标准制定、指南推广及学科基础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针灸发展从关注临床证据,逐渐开始关注学科本身的基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聚焦穴位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建设及外周神经刺激装备的转化,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目前中医针灸学科发展的短板,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策略:梳理针灸学科基本科学问题,形成针灸学术共识;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构建开放、自洽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吸引多学科人才融合创新,开辟针灸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新局面;创立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理论体系,引领针灸学对现代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7.
616例胸腔镜手术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并总结胸腔镜手术治疗某些胸部疾病的体会。1993年12月-2001年12月开展胸腔镜手术616例,手术644例。23例因为胸腔粘连或肿瘤外侵改为开胸手术,593例经胸腔镜完成手术,其中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276例,肺气肿肺大疱切除44例,纵隔肿瘤和囊肿切除55例,食管疾病手术78例,肺良恶性疾病手术75例,其他手术65例。麻醉采用双腔管气管插管576例,单腔管气管插管双肺通气34例、单肺通气6例。术后并发症24例,占4.0%,其中肺泡漏带引流管超过7天者15例,术后出血3例,自发性气胸Ⅱ型呼衰病人1例,其他并发症5例。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的276例获随访,其中4例复发。结果表明,某些胸部疾病胸腔镜治疗比传统开胸手术有更多优点,胸外科医生应逐渐改变传统剖胸手术观念,循序渐进开展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98.
对127倒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在光镜下观察了郎格罕细胞(LC)在肿瘤5个部位中的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存活期限的关系.127倒都是手术后随访3年以上。结果发现-癌巢内LC数量增多病理分期级别高一存活期短,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相反,癌巢周及间质内Lc数量增多病理分期级别低,存活期长,是预后好的标志。  相似文献   
99.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IMT、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事件的影响。方法选2015年5月至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行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338例,按IMT是否增厚分IMT增厚组与无IMT增厚组。按颈动脉中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计算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发生事件的比值(OR值)。结果 338名患者中235位(69.53%)有IMT增厚,有IMT增厚的患者较无IMT增厚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5.102倍(95%CI,2.858-9.110,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082倍(95%CI,1.221-3.551,P=0.007)。338名患者中215位(63.6%)有颈动脉斑块,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较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4.728倍(95%CI,2.793-8.003,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439倍(95%CI,1.462-4.070,P=0.001)。结论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IMT增厚对中风事件的影响大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事件的影响大于IMT增厚。  相似文献   
100.
高昕 《陕西中医》2014,(6):655-656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治疗。结果:在预后上看,两组在心绞痛、KillipⅢ-Ⅳ级、心律失常、梗塞延展等方面差异性明显(P0.05);而从临床效果看,两组在胸痛、心电图和血清酶学的改变上差异性明显(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