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6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因病情复发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状况及影响其药物维持治疗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影响药物维持治疗相关因素调查表,对362例复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2年内自行停药者约占63.8%,自行停药与低量维持者之和约占84.9%,约7.7%的患者足量服药维持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知力(OR=2.2144,P=0.001)、家庭照管(OR=4.8842,P=0.025)、出院疗效(OR=2.2056,P=0.007)、负性生活事件(OR=0.4529,P=0.003)是药物维持治疗时间的相关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常因疾病自知力差、家庭照管能力不足、住院时治疗效果不好和负性生活事件影响而自行减药或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再住院。  相似文献   
4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为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当前AD发病机制不明, 新药研发困难。多年来,临床上一直采用“一分子一靶点”的策略治疗 AD,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在其他 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和结核病中,多靶点药物联合治疗显示出较好的临床获益,而针对 AD 的药物联合 治疗尚处在初步阶段,现从作用机制出发,就这一方面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急性期老年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神经内分泌的差 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于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急性期 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单相组,60例)及同期住院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双 相组,60例),使用自编调查量表收集两组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及汉密尔顿抑郁量 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 析老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双相组患者首发年龄小于单相组[(43.35±16.04)岁 比(54.40±14.36)岁;t=3.975,P<0.01],总病程长于单相组[23.50(11.25,37.25)年比7.00(1.00,16.75)年;Z= -4.301,P<0.01],入院次数大于单相组[2(1,3)次比1(1,1)次;Z=-4.851,P<0.01];双相组发病前多无诱因,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1.25±0.29)nmol/L]、游离三碘甲状 腺原氨酸(FT3)[(4.27±0.60)pmol/L]低于单相组[分别为(1.42±0.29)nmol/L、(4.58±0.67)pmol/L;t值分 别为3.118、2.621,均P<0.05],且TT3异常比例(18.3%)高于单相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其余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无诱因 (OR=0.264,P=0.004,95%CI:0.107~0.651)、入院次数为(OR=2.031,P=0.006,95%CI:1.224~3.371)可能 老年双相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特征,双相患 者首发年龄早、病程长、入院次数多,多无发病诱因,甲状腺功能也存在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TT3、FT3 差异。发病诱因、入院次数可能是与老年双相抑郁障碍关系较密切的因素,但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44.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云南省个旧市精神病院(661400)蒋中亮北京市安定医院马辛本文采用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氟西河与国产阿米替林对82例老年抑郁症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符合CCMD—2—R抑郁...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我院上报的327例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69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19~40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168例(51.38%);主要涉及的精神科药物是抗精神病药(69.97%),其次为抗抑郁药(13.70%);口服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以消化系统最常见(31.40%),其次是神经系统(14.25%),涉及最少的是呼吸系统(0.79%)。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占多数,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98%)。结论精神科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河南省首批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前后综合能力与一级指标发展情况,分析综合能力发展主要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法对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2011-2016年综合能力与一级指标(专科基础、技术队伍、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科研与教学)进行评价,通过配对t检验对比专科建设前(2011-2013年)与建设后(2014-2016年)综合能力,并对一级指标评分与综合能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河南省首批县级临床重点专科2011-2016年综合能力提升,建设效果显著;专科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在建设后提高,技术队伍和科研教学能力出现波动;与专科综合能力评价相关性显著的一级指标为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科研与教学。结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县级医院及专科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专科应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强化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专科综合能力主要相关因素--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质量,促进专科在各个维度共同发展与县级医院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7.
目的系统评价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面检索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抑郁症相关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研究,10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文拉法辛组治疗2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值(SMD=0.15,95%CI:-0.12~0.42,P=0.29)、终点有效率(RR=0.98,95%CI:0.91~1.06,P=0.61)及终点痊愈率(RR=0.97,95%CI:0.84~1.13,P=0.71)与对照组药物相比均未见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文拉法辛高低剂量组分别同对照组药物相比,在治疗2周HAMD减分值及治疗终点有效率、痊愈率的比较中亦未见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药物相比,文拉法辛组体重增加及口干的发生率更低,但更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及心悸。结论文拉法辛能有效治疗老年抑郁症,但需留意其对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本文对近20年来(1998-2018年)研究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搜索和整理归纳,得到近20年有关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及进展,并提出未来中国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
上海市社区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中各类神经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标准化工具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以及两阶段法 ,对大样本社区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社区中神经症患病率为 2 8 72‰ ,各亚型分别为 :焦虑性障碍 10 2 2‰ ,抑郁性神经症 9 34‰ ,躯体化障碍 4 2 3‰ ,神经衰弱 3 6 1‰ ,癔症1 32‰ ;男、女比例为 1∶2 4。其它如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均与患病率相关。结论 :神经症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精神疾患 ,其患病率远较重性精神病高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应列为社区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0.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迄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果[1].内表型是近年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的一种新策略[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