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瘤(SFT)CT、MR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病例,11例SFT患者行CT平时及增强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另2例仅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3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全部为单发病灶,位于胸部10例,发生在肾脏、前列腺、下肢各1例。肿瘤直径2.8~22.0cm,直径 ≤ 7cm 6例,> 7cm 7例,平均9.6cm。11例行CT检查的病例,6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5例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内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较小,1例出现中央斑点状钙化。CT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或地图样强化。3例行MR检查的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2例呈低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检查病灶显著强化。结论 胸膜外SFT与胸膜SFT表现类似,CT、MR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显示肿瘤在T2WI上有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时,可提示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本病认识不足是术前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研究免疫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台州恩泽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32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肺隐球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结果 32例肺隐球菌患者中,结节/肿块型24例(75.0%),实变型7例(21.9%),混合型1例(3.1%)。结节/肿块型中单发16例(66.7%),多发8例(33.3%);实变型中单发1例(14.3%),多发6例(85.7%)。15例多发病例中,单肺叶分布占据66.7%(10例)。所有患者共检出69个可评估病灶,其中周围型分布占据66.7%(46个),下肺区分布占50.7%(35个)。48个结节/肿块病灶中空气支气管征发生率为62.5%(30个),其中Ⅲ型为18个(ⅢA型13个,ⅢB型5个),Ⅴ型10个,Ⅳ型2个,未见Ⅰ/Ⅱ型;晕征、分叶、毛刺、空洞及胸膜改变发生率分别为41.6%、29.2%、16.7%、12.5%、25.0%。21个实变病灶中,晕征发生率为85.7%(18个),胸膜增厚发生率为76.2%(16个),空气支气管征发生率为81.0%(17个),其中ⅢA型3个,ⅢB型12个,Ⅴ型2个,未见Ⅰ/Ⅱ/Ⅳ型;空洞发生率38.1%(8个)。 结论 免疫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好发于下叶胸膜下,以单发结节/肿块型为主,ⅢA型、V型空气支气管征是其主要特征;而ⅢB型空气支气管征是实变型病灶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卵扫描与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方法将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卵经清洗、固定、脱水、干燥、溅射黄金和环氧树脂包埋,经LKB-E超薄切片机超薄切片双重染色后分别置于S-520扫描电镜与Philp CM210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虫体有6~9个腹环,腹环之间体表为波纹皱褶。口两侧各有一对钩,虫体布满似乳突状小棘,只有成虫前端和末端两侧可见散在的隆起的椭圆孔状感觉器,虫体末端腹面可见肛孔。透射电镜下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表皮层为3层,即外皮层、内皮层、基板(膜)。透射电镜显示尖吻腹蛇舌状虫虫卵呈椭圆形,卵有3层结构,分别为卵外膜、透明层和髓质层。结论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在扫描电镜显示成虫体表布满乳突状小棘,只有头部和尾部两侧可见散在的感觉器,与幼虫全身布满感觉器有区别。透射电镜下的尖吻腹蛇舌状虫成虫表皮层为3层即外皮层、内皮层、基板(膜),与幼虫的六层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卵巢中的虫卵于离体的虫卵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分析术前排便训练及腹部按摩对骨科术后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入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术后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术前排便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以及术后各时间点腹胀便秘积分情况,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腹胀便秘积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观察组术后治疗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采用排便训练及腹部按摩能够有效缓解骨科术后患者的便秘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我科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甲状腺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20例甲状腺肿瘤(良性15例,恶性5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5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术后声音嘶哑3例,低钙抽搐2例,1月内恢复,无复发,术后无呛咳、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出血;甲状腺癌5例,4例乳头状癌,1例未分化癌,复发1例,术后无呛咳、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钙血症和出血.结论:遵循甲状腺肿瘤正确外科治疗原则能有效降低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AB型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AB型胸腺瘤,术前11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AB型胸腺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侧4例,中线区3例,左侧4例。CT表现主要为前纵隔起源的不规则状肿块,增强后以中度至明显强化为主,8例见线样纤维分隔(8/11),2例见实质内钙化(2/11),2例见小片状坏死(2/11)。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显示肿瘤形态、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内部线样纤维分隔的出现可提示AB型胸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英文数据库。使用Rev Man 5.3计算出加权均数差(WMD)和评价发表偏倚。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66例脑微出血患者和424例未检测出脑微出血的患者。Mo CA总分的WMD是-6.27,95%CI[-7.63,-4.91](P0.01),视空间执行功能的WMD是-1.63,95%CI[-2.06,-1.20](P0.01),命名功能的WMD是-0.42,95%CI[-0.55,-0.29](P0.01),记忆功能的WMD是-1.48,95%CI[-2.32,-0.64](P0.01),注意力的WMD是-0.75,95%CI[-1.13,-0.37](P0.01),语言功能的WMD是-0.43,95%CI[-0.58,-0.28](P0.01),抽象思维的WMD是-0.65,95%CI[-0.98,-0.32](P0.01),定向力的WMD是-0.06,95%CI[-0.11,-0.01](P=0.010.05)。通过剔出每一篇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显示了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的所有方面均有相关性。但是该结果仍需要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去验证。  相似文献   
29.
石红  陈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864-186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于该院行ESCC根除术的患者93例,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作为观察组,以30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组织PDGF、VEGF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PDGF、VEGF表达与ESCC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DGF、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DGF、VEGF的表达与E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相关,MVD与ESCC肿瘤直径、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相关(P0.05)。ESCC组织PDGF、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PDGF、VEGF可能参与了ESCC肿瘤血管生成,对ESCC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洪晓林  陈盈  杨洪  章曼 《贵州医药》2009,33(9):831-831
鼻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鼻科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我科于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鼻内镜技术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8例,经随访3-6月,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