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相似文献   
22.
作者于1981年5月~1982年4月对2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肱二头肌瘫痪病人,应用胸大肌胸腹部转位移植重建屈肘功能。经过术后2年以上随访,获得自动伸屈活动范围在0°~120°以上。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3.
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与棘间韧带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解决由于术中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和过多切除椎板引起的医源性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设计了一种“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棘间韧带重建”术式,用此术式治疗3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以上19例,摄腰椎屈曲和伸展位片,无1例椎体间相对移位≥3mm。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100%。本术式改变了传统的手术路径,保证了棘上和棘间韧带的血液供应,且术野开阔,切除黄韧带通过椎板间孔解除致压因素,减少了“椎板切除膜”形成的空间,将棘上和棘间韧带吻合于原切断处,保护了脊柱的前屈刚度,对脊柱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方法: 沿骶棘肌外缘切口, 分离暴露L1、2、3横突, 切除横突、椎弓根、椎体后缘和突出的椎间盘, 减压硬膜管, 并同时作椎体间植骨骨水泥固定。结果: 50例患者均能达到脊髓前减压彻底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的目的。截瘫和下肢神经症状的恢复根据Frankel标准, 一般均能恢复 1~2个档次。结论: 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 能达到脊髓前减压彻底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我科于1992年7月至1996年6月底进行了1029例脊柱后路和侧后路手术,3例发生意外快速出血,术中用绷带填塞缝合肌肉和筋膜压迫止血,收到较好效果。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性,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无肝、肾和造血系统疾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在下肢损伤中,股骨干中下1/3骨折、股骨髁间骨折、髌骨骨折或股四头肌损伤后的粘连,由于不正确的早期处理,均可造成膝关节纤维性强直。一般学者认为预后不良。1944年Campbell报告用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僵硬,获得良好的疗效。我院自1978年6月至1990年3月为53例下肢损伤所致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多裂肌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为临床减少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影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5具尸体多裂肌的起、止点、肌束的构成、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多裂肌短腱与止点及其与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结果多裂肌浅层起于骶髂长韧带,有一部分起于髂后上棘内侧,深层起于骶骨椎板、骶髂短韧带。L1~5多裂肌短腱的长度分别为:(15.10±2.43)、(15.68±2.79)、(14.82±2.77)、(14.16±3.62)和(11.58±2.46)mm。L1~5多裂肌短腱的宽度分别为:(4.72±0.99)、(5.42±1.14)、(5.86±0.99)、(5.90±1.06)和(4.68±0.62)mm。结论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背伸运动,维持脊柱腰段前凸的存在,是脊柱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中医骨伤科学的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远超  刘峻 《中国骨伤》2007,20(5):325-326
21世纪,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高速发展,中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深化,中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学发展关注的热点。而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化,中医产业化也被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可以说,新世纪中医飞速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当前乃至今后,中医的发展必将是国际化的。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颇具特色和优势的分支,其发展也必将是国际化的。  相似文献   
29.
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畸形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胸腰段脊柱的解剖特点,其骨折常因自高处跌落所致。骨折类型常见的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其骨折易并发脱位、后凸畸形及脊髓损伤等。早期手术治疗主要是减压、复位、植骨及内固定等。然而部分患者术后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再次给病人带来痛苦。我...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