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鼠局灶脑缺血病灶周围新血管形成现象,探讨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在新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2.假手术组,3.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h、3h、6h、12h、24h、48h、3d、4d、7d、14d、28d共11个观察点。取前10个观察点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8h、3d、4d、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对28d组进行脑血管荧光分布面积的检测。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5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28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荧光总面积较非梗死半球相似区域增加24.79%。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3.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d、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大鼠脑缺血28天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面积较非梗死半球增大。研究提示循环CD34+干细胞和AC133+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和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2.
胡湘蜀  周东  罗祖明 《四川医学》2009,30(3):323-32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缺血2h。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等作为观察点。取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3、4、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0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②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外周血CD34^+干细胞明显下降,脑梗死半暗带区域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AC33抗原的表达,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干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其中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中4例患者合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中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岁(1~12岁);均有癫痫发作及皮肤损害,其中3例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有些瘤内可见钙化,呈高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合并钙化则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后常有明显强化.结论 部分结节性硬化患者可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生长缓慢,常邻近室间孔周围,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于结节性硬化患者应进行长期追踪,以尽早发现肿瘤.  相似文献   
54.
癫痫猝死1例     
患者女,33岁,因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26年于2004年11月1日收住院.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频率无明显规律,频繁时每天2~3次,既往服用"中草药",癫痫控制不理想.入院查体:T 36.5℃,P 76次/min,R 20次/min, BP 100/70 mmHg.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未见异常,智力差,头围较正常偏小,面容丑陋,牙龈增生.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55.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35例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手术前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波的变化及术后3个月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渡和术后3个月内发作与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35例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手术前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波的数量及术后发作情况和术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坡数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26例术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放电较术前明显减少或消失(74.3%),9例患者术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波未见明显减少(25.7%).术后3个月内无发作30例(85.7%),其中24例(80%)术后脑电图癫痫样波明显减少或消失,6例(20%)术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渡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内有发作5例(14.3%),其中2例(40%)术后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波较术前减少,3例(60%)术后脑电图癫痫样波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手术可使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明显减少,术后无发作的患者中头皮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减少或消失的比例高于术后有发作的患者.  相似文献   
56.
颞叶癫?是常见的局灶性癫?,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相对于额叶癫?等其它局灶性癫?,颞叶癫?术后长期无发作率较高。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关于颞叶癫?手术后复发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颞叶癫?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术后撤药的策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初诊腊斯默森脑炎(Rasmussen encephalitis,RE)患者的临床处理过程,明确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按照欧洲共识的诊断标准,初诊RE 9例.分析患者的病史、病程、发作特点、脑电图、MRI和PET表现,动态观察患者的MRI和PET,其中6例患者建议大脑半球切除手术治疗,3例患者建议颅脑病理活检.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一侧起始的部分性发作,多种发作形式,6例患者出现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就诊时7例患者有轻偏瘫.所有患者MRI均出现半球萎缩,PET示半球性或半球多灶性低代谢,脑电图示半球的慢活动.在临床处理上,4例行半球切除术,病理学检查支持RE诊断,其中2例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为双重病理改变;另1例脑活检后排除RE.另外4例拒绝手术和脑活检.结论:对于初诊的RE患者,MRI及PET的动态观察是RE诊断的重要方法,脑手术组织病理学和脑活检亦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