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岁前静止脸试验(SFP)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确诊时ASD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43例7~23月龄可疑ASD患儿(可疑ASD组)及37例正常对照儿童(TD组),测量两组静止脸试验(SFP)下发声行为的时长及频率,随访至2岁,确诊34例ASD(ASD组)。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ASD组患儿症状严重程度,分析ASD组患儿2岁前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TD组相比,ASD组SFP下有意义语言及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降低,朝向物发声时长增加(均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组总发声、非语言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朝向物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朝向物发声时长与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频率及呀呀学语时长、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及非语言发声频率、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发声频率是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01);朝向人发声时长是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5)。结论 SFP可以更好地突出ASD患儿2岁前的发声行为异常,且这些异常能够早期预测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引流管周滴乙醇对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脑室外引流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完成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在引流管周近头皮处滴乙醇1次/4 h。结果 观察组外源性颅内感染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流管周近头皮处滴乙醇消毒是预防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外源性颅内感染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对照分析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胼胝体及额叶纤维结构的差异.方法 选取18例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病例组)和16名年龄、性别、智商、身高、体质量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头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使用DTIStudio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计算并比较2组胼胝体各亚区及左、右额叶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面扩散分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纤维数目及平均长度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胼胝体前1/3部的纤维数目显著下降[(839±193)条vs(630±203)条;F=9.419,P=0.004];纤维的平均长度、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胼胝体前1/3部纤维的ADC值显著增大[(0.88±8.56)×10-3 mm2/s vs(0.94±6.98)×10-3 mm2/s;F=5.739,P=0.023].左、右大脑额叶长、短纤维的FA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F=10.109,P=0.003;F=9.186,P=0.005),长程纤维的ADC值显著增加(F=6.154,P=0.019;F=6.814,P=0.014).结论 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胼胝体前1/3部纤维减少最明显,额叶与其他脑区之间呈现低连通性.  相似文献   
9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诊断主要基于行为学评估而缺乏神经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诊断、分型和干预治疗增加了难度。近期许多研究报道指出,大脑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可能是ASD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通过搜索近年来国外关于ASD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磁共振波谱研究,作一综述。目的是为日后研究ASD神经化学机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静脉用双异丙酚行无痛人流时,对人流时间、宫颈松弛、出血量及防止人流综合征的发生进行观察。方法对1146例早期妊娠要求人工流产手术者,行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流术,观察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宫颈松弛度、术中患者心率、SPO2的变化,有无恶心、呕吐,以及出血量的情况。结果1146例用双异丙酚的患者均无疼痛感觉,手术时间、宫颈松弛度、心率下降,SPO2下降,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出血量也较低。结论用双异丙酚静脉推注方法行无痛人流,有缩短手术时间、松弛宫颈、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点,可以明显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6.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孤独障碍的脑结构异常可以阐明脑的神经解剖学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孤独障碍脑结构像的研究报道越来越深入,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该文不仅综述了近几年来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孤独障碍脑体积和灰白质的结果,而且分别从胼胝体、杏仁核、海马、基底节等与孤独障碍密切相关的皮层下结构的角度综述了其与孤独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中学生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现患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地区13个区县的56个学校168个班级7161名在校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其中初中生占71.0%,高中生占29.0%;男生为49.4%,女生为50.6%;城区占47.6%,乡村占52.4%;调查的有效应答率为92.5%.结果该样本人群中抑郁障碍现患率为14.8%,男生的现患率(16.4%)显著高于女生(13.0%),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则没有差异(14.6%vs.15.4%).不存在年龄、城乡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绩较差、自觉学习任务繁重、升学能力的自我评估较差、缺乏知心朋友、同学/亲朋之间相处不好、过于关心亲朋、父母失业状况、不与亲生父母居住、家庭成员构成的改变均可增加学生罹患抑郁障碍的风险.结论在样本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现患率达到14.8%,中学生抑郁障碍的罹患情况与自身心理特质、家庭、教育、成长及社会环境有关,社会、家庭与学校均应加强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对比分析高危孤独症谱系障碍(HR-ASD)婴幼儿与正常发育(TD)婴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差异,并探讨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门诊就诊的31例6-23月龄HR-ASD婴幼儿为HR-ASD组及南京地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TD婴幼儿37例为对照组(TD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2组发育水平,并在自由游戏情境下测量探索性行为的深度及广度。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HR-ASD组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2组间探索性行为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R-ASD组探索性行为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性行为在鉴别2组中的区分效能。结果与TD组相比,HR-ASD组的探索性行为的深度及广度显著降低(55.06±25.73比132.78±44.69、4.42±2.20比8.78±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5、-6.53,均P<0.01);非典型探索性行为及回避退缩性行为显著增加[18例(58.06%)比6例(16.22%)、10例(32.26%)比3例(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6.36,均P<0.05)。HR-ASD组内的物体探索、环境探索、社会探索的频率和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比0比0、45比0比0)(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R-ASD组物体探索性行为的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正相关(r=0.40,P<0.05);物体探索性行为的持续时间、物体探索性行为的复杂性及探索性行为的深度与CARS分数呈负相关(r=-0.45、-0.47、-0.42,均P<0.05);探索性行为的深度与ADOS刻板维度呈负相关(r=-0.40,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探索性行为的深度具有区分效能(P<0.01)。结论HR-ASD婴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多种特征存在异常,特别是探索性行为的深度具有区分效能,可作为ASD早期筛查的候选行为学指标。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脑灰质体积的差异。方法在SPM5平台上使用VOI tool工具箱测量并比较18名年龄6~14岁的孤独障碍患儿和16名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全脑体积、灰质体积及左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灰质体积。结果孤独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全脑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顶叶和右侧枕叶灰质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中存在脑灰质体积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柔红霉素(DNR)血管外渗所致组织损伤早期最佳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12只家兔腿部制作成DNR外渗模型,每只兔4条腿分别应用不同方法处理。4条腿分为4组,即A组用云南白药乙醇膏,B组用海普林软膏,C组用湿润烧伤膏,D组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用药后7d采用空气栓塞将兔处死,进行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C组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较轻。[结论] 柔红霉素血管外渗所致组织损伤早期可采取湿润烧伤膏外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