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 33 3%~ 5 8 9% [1]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除少数星型细胞瘤、毛细胞型细胞瘤可视为良性 ,预后较好外 ,多数病人预后较差 ,平均存活 3~ 5年[2 ] 。目前脑胶质瘤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肿瘤切除越彻底 ,病人预后越好。但传统手术很难准确识别肿瘤边界 ,不利于肿瘤全切及保护重要功能结构 ,影响了病人预后。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 7月 - 1998年 8月手术治疗脑胶质瘤 97例 ,其中显微手术 32例 ,传统手术 6 5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97例患者 ,男 6 6例 ,女 31例 ,年龄 10~ 6 9岁 ,平均 3…  相似文献   
22.
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桂哌齐治疗组(治疗组)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均在颅脑损伤后12小时内,在脱水、抗炎、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静脉滴注320mg/d,连续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则加用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0.75g/d。根据意识觉醒时间、GCS评分、GOS评分以及TCD等,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治疗组在意识觉醒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期GCS评分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OS评分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TCD结果显示治疗组缓解脑血管痉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可降低颅脑外伤后的病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全反式维甲酸在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0.5 μmol/L、1 μmol/L、5 μmol/L和10 μ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诱导7 d后,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反式维甲酸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P<0.01).其中1 μmol/L的维甲酸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为(29.20±1.09)%.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脑缺血损伤在世界范围内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在脑缺血损伤中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已经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2].本文就GDN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临床常见颅脑损伤,多见于一侧颞部,若血肿量较小且无神经系统压迫症状,采用保守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些患伤后早期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量也较小,且患意识清醒,但是伤后不久硬膜外血肿量可迅速增大,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出现脑疝及昏迷,若发现较晚或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运用无牵拉显露技术、电生理定位技术、责任血管减压技术及静脉保护技术。术中发现血管压迫107例,行血管减压;对3例未发现血管压迫者行神经梳理。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5%),明显减轻4例(3.6%),部分缓解1例(0.9%)。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应用解剖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确定责任血管并予以妥善处理,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静脉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7.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眼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神经外科界,但关于动眼神经损伤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显微神经外科、显微神经解剖学及电生理学等快速发展,使进一步揭示动眼神经损伤前后的解剖学及组织学变化规律以及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机制等成为可能,目前有关的研究报道很多,本文就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横纹肌肉瘤是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骨骼肌,原发于颅内少见,而原发于鞍区者极其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鞍区横纹肌肉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4岁,因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并伴有纳差、乏力、月经紊乱于2005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海绵窦区肿瘤的临术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因严重出血而终止手术1例,术后症状改善5例,无变化5例,加重并出现新的症状2例,死亡1例(为鞍区横纹肌肉瘤病人)。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存活病人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是海绵窦区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以病人生存质量为前提,不必盲目追求全切。  相似文献   
3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颅内占位"至我科就诊。入院检查:未及明显阳性定位体征。头颅MRI提示右颞顶叶矢状窦旁类圆形占位,边缘光滑,与大脑组织边界明显,直径约2cm,肿瘤蒂部位于矢状窦,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图1),MRI诊断为“右侧顶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于我院脑血管DSA造影肿瘤区域未见明显染色(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