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同梗死部位和冠脉病变血管血浆hs-CRP、Hcy的变化。方法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脉造影分为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37例和急下壁心肌梗死组32例。于发病24h内抽取静脉血行血浆hs-CRP、Hcy检测。结果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早期血浆hs-CRP和Hcy均高于正常值,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的hs-CRP和Hcy要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Hcy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且可反映心肌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32.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以“双下肢水肿10d”为主诉入院。现病史:10d前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尿量减少(具体不详),无肉眼血尿、尿频、尿急,无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脱发,遂至当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从胃黏膜Bcl-2和Bax表达变化的角度探讨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不典型增生(A)发病机制及消痞颗粒对其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综合法(幽门弹簧插入加高盐热糊法)复制大鼠CAG伴ATP模型,免疫组化法显示胃黏膜Bcl-2和Bax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胃黏膜基底有Bcl-2阳性表达,在胃黏膜ATP区域Bcl-2阳性表达增多(P〈0.01),应用消痞颗粒剂治疗后,胃黏膜Bcl-2阳性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正常大鼠胃窦部黏膜的增殖带有Bax蛋白表达,而模型组Bax阳性表达显著减弱,经消痞颗粒治疗Bax表达有一定增强。[结论]消痞颗粒治疗后胃黏膜病变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可能是其通过抑制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4.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us,PCI)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MI)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对于AMI患者,单纯使用传统的PCI术,常常导致血栓的碎裂与脱落,引起远端大量微小血管栓塞,造成“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到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增加急诊PCI患者的病死率[1].目前,急性心梗患者在行急诊PCI治疗时,对于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减少“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后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如何,是否会造成不良事件,尚有疑惑.为此,本文通过回顾、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伐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 ,在国内 7家中心对 6 2 4例勃起功能障碍者口服伐地那非的勃起功能改善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按 1∶1∶1∶1进入安慰剂组及伐地那非 5、10、2 0mg组 ,每组各 15 6例 ,完成 4周洗脱期和 12周治疗期。患者按需在性交前 1h服用 1片研究药物。每日最多服用 1次研究药物。观察治疗 12周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IIEF)问卷中有关勃起功能部分 (问题 1~ 5和 15 )的得分 ,患者日记中有关插入的成功率及成功保持勃起的成功率。 结果 共有 6 0 2例 (96 .5 % )进入安全性评估和意向性分析 ,各组分别为安慰剂组 14 8例 (94 .9% )、5mg组 15 1例 (96 .8% )、10mg组 15 0例 (96 .2 % )、2 0mg组 15 3例 (98.1% )。完全符合方案人群共 4 6 8例 (75 .0 % ) ,各组分别为 :安慰剂组 12 0例 (76 .9% )、5mg组 118例 (75 .6 % )、10mg组 10 6例 (6 8.0 % )、2 0mg组 12 4例 (79.5 % )。意向性分析人群的IIEF勃起功能部分 (问题 1~ 5 ,15 )得分的统计结果 ,用药 12周后 ,伐地那非 5mg组、10mg组和 2 0mg组的平均得分基线分别为 13.3分、14 .1分和 13.6分 ,分别增加到 2 2 .2分、2 2 .8分和 2 3.6分 ,与安慰剂组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不同梗死部位和相应病变血管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和N氨基酸末端脑鈉肽前体的变化。方法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脉造影分为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37例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32例。于发病24h内抽取静脉血,行血浆cTnI、NT-proBNP检测。结果急性ST段抬高广泛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血浆cTnI、NT-proBNP均高于正常,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的cTnI、NT-proBNP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两者比较,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NT-proBNP增高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害的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离异再婚护士婚姻质量状况。方法采用ENRICH婚姻质量问卷对52名离异再婚护士进行婚姻质量测评。结果离异再婚护士婚姻质量中角色平等性、解决冲突的方式得分较高,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经济安排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均P<0.05)。结论离异再婚护士的婚姻质量令人担忧。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理人员家庭结构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离异再婚护士的家庭、婚姻倾注更多的关心,提高离异再婚护士的婚姻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彩超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监测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37例患儿超声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冠状动脉扩张与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的超声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37例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LCA扩张12例,RCA扩张8例,LCA、RCA同时扩张16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扩张和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征象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超不仅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治疗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9.
方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68-569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观察组给予口服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总的有效率73.9%,观察组总的有效率78.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平均心室率相比(112.0+15.2)VS(86.1+11.2)min和每次房颤发作时持续时间相比(18.6+3.2)VS(12.1+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能有效的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窦律;对不能转复者也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和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LEEP刀宫颈切除术对宫颈CIN病变疗效的影响,为HPV引起的CIN病变的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必要的临床依据。方法检测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患者,PCR方法检测患者HPV感染情况,选择68例HPV阳性患者行宫颈活检,对病理学诊断CINI-III级患者行LEEP刀宫颈切除术。并在术后12个月内和24个月内行宫颈细胞学TCT和宫颈HPV检查,对LEEP刀宫颈切除术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Leep刀宫颈切除术后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查结果显示0/∑I+II+III比值较手术前明显增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2)LEEP刀宫颈切除术后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0/∑I+II+III值比较,两组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3)LEEP刀宫颈切除术后12个月内和24个月内HPV检查结果显示较手术前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刀宫颈切除术对宫颈CIN病变有明显疗效;LEEP刀宫颈切除术对宫颈CIN病变HPV感染率的降低与多种因素有关,LEEP刀宫颈切除术患者要强化HPV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