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一、前言麝Moschus moschiferus L.又名獐子、香獐。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囊分泌麝香。麝香是贵重药材和高级动物香料,是雄麝分泌到外环境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属于信息化合物(Semiochemicals)或称信息素(Pheromone).外激素(Ectohormone)。我国麝香的产量和质量居于世界的首位,由于过去是“杀麝取香”,长期滥捕,野生麝数量和麝香产量逐年下降。1958年以来,我国首次成功地  相似文献   
22.
脑底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30个脑标本(60侧)三叉神经与脑底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发现27根三叉神经有33次与脑底动脉接触,接触率为45%。27根神经中有6根有双重接触。与27根三叉神经接触的33根动脉中,17根为小脑上动脉,出现率为28.33±5.82%。7根为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1.67±4.15%。9根为小脑下中动脉,出现率为15.0±4.61%。与三叉神经接触的动脉中,以小脑上动脉的口径最粗,平均为1.41±0.20毫米。小脑下前动脉次之,平均为1.06±0.36毫米。小脑下中动脉最细,平均为0.62±0.14毫米。在17个脑中27根三叉神经的腹侧见有三叉动脉。它们发自基底动脉上段或中段。还在16根神经上见有来自小脑下前动脉、下中动脉和下后动脉的三叉支。其中有4例可见三叉支与三叉动脉吻合。讨论了三叉神经与脑底动脉的接触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提出了与三叉神经接触的动脉不论从神经背侧或腹侧接触均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解剖学因素。小脑上动脉在三叉神经的背侧或背内侧与三叉神经接触,而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中动脉主要在三叉神经腹侧与之接触。此外在三叉神经腹侧还有三叉动脉和三叉支。这些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3.
胼胝体内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胼胝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细胞的生后发育。结果发现大鼠出生后1天胼胝体内NOS阳性神经元少见,但在侧脑室背侧见有NOS阳性细胞层;生后7天已见有NOS阳性细胞,但胞体小,其突起呈点线状;生后14天NOS阳性细胞胞体及突起进一步发育,突起呈线状;至21、28天时,胼胝体内所见NOS阳性细胞与成鼠胼胝体内所见阳性细胞无差异。这些NOS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胼胝体中,有的紧贴于皮质下方并可见有突起伸入皮质;有的位于侧脑室室管膜附近,突起伸入室管膜细胞间,亦见有NOS阳性细胞位于室管膜细胞层中;散在于胼胝体中的细胞其突起有的与胼胝体联合纤维并行,有的向各个方向伸展。  相似文献   
24.
提高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形成率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提高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形成率的方法并证实所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仍具有多分化潜能。 方法 对神经干细胞单克隆方法进行改良 ,即在单克隆培养液中加入 1 2原代克隆培养液。将所得到的单细胞克隆球消化、分离、增殖成大量的神经干细胞球 ,用含血清的DMEM分化培养液促其分化。 14d后 ,分别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MAP 2标记神经元、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和CNP标记少突胶质细胞。 结果平均每块含 1 2原代克隆培养液的 96孔培养板中有 2~ 3只孔可形成克隆球 ,而含纯新鲜培养液的培养板中仅 0 5~ 1 0只孔可形成克隆球。这些单细胞克隆球增殖后得到的大量亚细胞系克隆球分化后分别呈MAP 2、GFAP和CNP免疫荧光阳性。 结论 单细胞克隆实验中加入 1 2原代克隆培养液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的单克隆形成率 ,单克隆球增殖后得到的大量亚细胞系克隆球亦具有多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5.
脑内移植时星状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帕金森氏病模型鼠、老年性痴呆模型鼠及皮质损伤鼠等在脑移植2~3个月后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细胞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动物模型的胚脑移植区及其与宿主交界面的胶质变化基本相同.Nissl染色切片上可见移植区和宿主之间有直径小于8μm的小细胞集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移植区和宿主脑交界面有深染的阳性纤维及细胞或交界面形成一包膜状结构;还有的在交界面无明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纤维分隔,呈现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移植区内可见两种胶质细胞,一种与正常胶质细胞近似,另一种为胞体大、突起粗且深染的反应性胶质细胞;移植区内的血管周围也见有反应性胶质细胞包绕。本研究表明移植也可引起胶质反应,并且移植区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可能对植入的神经元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6.
神经节苷脂GM_1对胚基底前脑移植入Alzheimer病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使君子酸毁损大鼠左侧基底大细胞核,制成Alzheimer病模型鼠。2周后进行移植,移植组分单纯胚基底前脑细胞悬液移植组(ST组)和含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_1)的胚基底前脑悬液移植组(GM_1组)。移植后2月、6月行为测试发现,两移植组学习和记忆行为均有改善,GM_1T组行为指标在2月和6月时均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而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ST组仅在6月时与GM_1T组相似。GM_1T组动物在移植前后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发现移植前损毁侧正常出现的10 ms正波消失,而在移植后2月和6月时此波重新出现或潜伏期呈轻或中度延长。形态学观察发现,破坏后1周或6月时破坏侧基底大细胞核的AChE阳性细胞大部消失,同侧额、顶叶皮质AChE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GM_1T组移植区较ST组移植区大。GM_1T组移植区AChE阳性细胞较ST组多而且突起长。两组均见有ChAT免疫阳性细胞。实验表明GM_1能保护植入受体脑内的胚脑细胞并促进它们在受体脑内发育生长并发挥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对AD模型鼠脑植入胚基底前脑后行为改善和移植区胚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使君子酸损毁SD大鼠基底大细胞核制成AD模型,分成BDNF、NGF、BDNF+NGF及单纯移植对照4组。在额、顶叶皮质植入同种胚基底前脑细胞悬液,前3组含相应神经营养因子,移植后每2d向侧脑室灌注相应神经营养因子共7次。移植后1、2.5和4个月时行避暗回避试验和跳台试验,最后脑切片经AChE组织化学、ChAT和LNGFR免疫组织化学等染色,对移植区中的神经元及纤维作定量分析和图像处理。结果移植后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的动物较对照组行为改善明显迅速,BDNF+NGF组行为改善又较BDNF组或NGF组明显。形态学证实,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动物移植区中AChE阳性神经元数、16900μm2网格中AChE阳性纤维交点数及AChE阳性神经元面积均优于对照组,BDNF+NGF组的结果又好于BDNF组或NGF组。结论BDNF与NGF一样能促进植入胚基底前脑的AD模型鼠行为改善和移植区胚胆碱能神经元的发育生长,BDNF和NGF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一种因子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 (GM1 )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大脑皮层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影响。方法 :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以还原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大脑皮层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及GM1 对其的影响。结果 :大脑皮层在缺血 3 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最高 ( 12 .83± 4.49) ,再灌注 2h、12h、2 4h、3d后逐渐下降 ,5天时恢复正常水平。而GM1 能防止脑缺血及再灌注后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结论 :GM1 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大脑皮层NOS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索城乡结合部自办酒席食品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择10家办酒席场所进行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现场餐饮具表面洁净度抽查和服务从业人员知信行调查,查阅相关管理部门访谈记录及资料;管理方法按制定的管理方案执行。结果办酒席场所硬件设施6项评估项目干预前后平均改善1.2项,食品操作环节危险因素控制环节7项评估项目平均改善2.4项;综合评分由平均83.5分上升至86.5分,主要在个人卫生、熟食间管理和控制交叉污染等方面得到了改善;餐饮具表面洁净度合格率由37.5%上升至56.3%;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由57.6%上升至81.8%,信念和行为改变明显。政府管理部门实施各项措施后,该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下降,医院就诊率下降。结论城乡结合部自办酒席需要综合管理,实施办酒席场所许可证制度;规范食品操作各环节,尝试成立办酒席物资配送中心;实施服务人员属地管理和准入制度;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监管,组建基层服务团队;建立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对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探讨BTK对根尖周炎骨破坏的作用。方法 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经100 ng·L -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5 d后,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方法,验证破骨细胞是否诱导成功。破骨细胞诱导成功后,转染BTK-小干扰RNA(siRNA)24 h,利用RT-qPCR检测TRAP mRNA的表达,采用CCK-8和TRAP酶活性检测法检测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结果 RAW264.7细胞经RANKL诱导5 d后,可见大量体积较大,外观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不规则突起及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破骨细胞。经BTK-siRNA转染24 h后,破骨细胞TRAP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增殖及分化能力也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抑制BTK表达,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BTK可作为抑制破骨细胞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