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 目的 研究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的显微解剖暴露,探讨其对岩斜区的显露及在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中的优势. 方法 2012年4月至10月,对15具尸头标本进行手术人路的改良研究,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的基础上切除部分半规管和岩尖,详细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 结果 该入路能够提供至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在乙状窦前显露范围(水平方向)为(19.41±1.58) mm,在颞叶下方的显露范围(垂直方向)为(14.18±1.88) mm,斜坡中心凹陷的最大暴露角度为(60.54±6.93)°,手术操作深度(55.87 4.34) mm.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同侧第Ⅲ~X对和对侧第Ⅵ对脑神经、三叉神经腔、海绵窦后部等均显露良好. 结论 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能够获得岩斜区深面和海绵窦后部良好暴露,具有暴露范围大、观察角度多、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早期阻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肺蜂窝病变的HR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具有肺蜂窝病变的3组不同种类病例60例,分析蜂窝及伴随征象的HRCT表现。对具有蜂窝表现的尸检肺标本6例行HR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肺蜂窝为类圆形的含气腔隙,病理上,囊壁由病变残存的肺固有结构及增生的纤维成分构成。蜂窝囊径较小(58例,90.6%属于小囊组),具有下肺野(47例,71.9%)、肺周围(52例,81.3%)分布趋势,但在不同疾病存在差异。蜂窝可增大。形成后不可恢复。结论肺蜂窝为多层排列的囊腔,囊壁由多种成分构成,为肺纤维化终末表现,在3组不同临床病例中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和术中视觉诱发电位(VEP)监测在视放射区病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病灶位于视放射区域的患者,手术前进行磁共振(MRI)DTT检查,了解视放射神经传导束与病灶关系;利用神经导航设定手术入路,术中行VEP监测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本组6例手术标本病理结果: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少枝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少枝-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Ⅲ~Ⅳ级),1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VEP检查均正常,无视觉功能障碍。结论术前进行DTT和神经导航规划,术中实时导航和VEP监测,可以在手术中有效地保护视放射,避免术后出现视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104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2006年3月以前83例采用L2-S1椎板切开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其中3例同时行C5-T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3月以后21例患者行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31.2月,肢体痉挛缓解率95.2%,步态功能改善率81.7%,生活质量提高率88.5%。术后并发症:肢体痉挛状态复发6.7%,一过性肢体感觉障碍4.8%,一过性肌无力3.8%,腰椎不稳或前凸2.9%,一过性尿潴留2.9%。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下肢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脊椎不稳或腰椎前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评价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切除累及视路病灶的手术中监护视觉功能方面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累及视路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静脉麻醉后手术,用2.1Hz的闪光二极管刺激患者,通过头皮(29例)或皮层(2例)记录视觉诱发电位,分析术中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后视觉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25例患者描记出清晰、可重复的波形;VEP异常或消失的患者有7例,术后视力下降2例,视野缺损加重6例;8例术中出现VEP波形的异常,予及时改变手术策略,避免对视路的进一步骚扰后,2min内波形渐趋正常,术后仅有1例出现视野缺损。结论视觉诱发电位是一种能够提供实时视觉功能监测的可靠方法,能及时发现视路损伤。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跨中线骨瓣、条状硬脑膜瓣、向对侧牵引上矢状窦和经单侧纵裂切除双侧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6例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 肿瘤均为Simpson I级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13例,与术前相同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全部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过度牵拉脑叶,减少功能区脑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的损伤,消除了上矢状窦对大脑镰的"屋檐效应",有利于肿瘤的暴露和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47.
功能影像构筑的研究在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脑磁图、功能磁共振皮层运动区、神经传导束影像构筑特点,探讨涉及大脑半球运动区胶质瘤病人的微创手术,最大程度的保护运动功能。方法采用脑磁图、功能磁共振完成14例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术前评估,评价运动区及锥体束的完整性及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在磁源影像(MSI)神经导航指导下,采用穿硬脑膜栅栏定位法分离瘤一运动区的界面后实施肿瘤手术。结果6例患侧脑功能区移位,8例锥体束走行移位,10例神经纤维束形态完好、4例纤维束弥散。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肌力恢复正常4例、减弱2例,其余病例术前后肌力均正常。结论运动区胶质瘤的手术应综合评价运动区分布和锥体束的影像构筑特点,这对设计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功能性神经导航指导下的经硬膜栅栏法肿瘤切除有助于运动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8.
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生活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日益增加.不孕症是全世界关注的人类自身健康的问题.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不孕症发生率约为5% - 10%.子宫性不孕(子宫发育不全或缺如、畸形、子宫内膜功能异常等)占30% -40%;输卵管不孕约占25% -30%;卵巢性不孕占25%-30%,其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排卵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对女性不孕症的检测及后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跟师待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9.
近3年以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合作,采用30例正常成人脑标本进行三维连续2mm 切片,对 Forel—H 区进行观测,获得国人 Forel H区立体定位坐标,并将其初步应用于治疗锥体外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组共8例,男3例,女5例。  相似文献   
150.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端酶活性在不同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恶性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案(TRAP)-银染法检测了82例脑胶组织标本,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它们的S期细胞比例(SPF),结果:82例脑胶质瘤标本中,有端粒酶活性表达共33例,阳性率为40.2%,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SPF无明显相关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标本的SPF值明显高于阴性标本,统计学分析再者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细胞周期中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受到多种生物学因素的调节,其中恶性肿瘤本身的增殖活性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