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65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79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120篇
药学   154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的断层解剖学特征,为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9例成人尸体头部的连续断层标本(横断层标本36例、冠状断层标本15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上分别探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及内耳道段在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并与10例活体成人头部MR扫描图像的相应层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自发出后相互伴行向外水平走行,穿过脑桥小脑角池后进人内耳道;内耳道是断面上识别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结构,小脑绒球在横断层上也有助于对二者的识别。结论:横断面及冠状断面均可清晰显示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矢状断面则对二者在内耳道内走行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肢发凉、麻木,活动受限2个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跛行距离约100米.体检:右侧腘窝触及肿物,质韧、光滑,无明显活动性,肿物近心端腘动脉触及搏动,右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化验检查:血沉:0 mm/h,C-反应蛋白:<2.97 mg/L.超声提示:右侧腘动脉周围探及囊样暗区包绕.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右侧腘动脉管腔内见局部充盈缺损.术中见:腘动脉血管壁上有一囊样占位性病变,囊壁较薄,囊内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胶冻样物,病变位于外膜,内壁为血管平滑肌,切开包膜清除囊内容物,切除囊壁,解除腘动脉受压,血流恢复通畅,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病理结果:符合血管外膜囊样变性(图1).  相似文献   
44.
马强  温晓东  宋涛  陈勋 《实用骨科杂志》2013,(10):885-887,950
目的总结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足部疾患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共有52例足部疾患患者接受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间Freiberg病患者28例(35足),合并腮外翻15例(16足);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8例(20足);跖趾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例(6足)。均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3—25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通过AOFAS评分评定,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足部疾患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益生菌干预对芽囊原虫感染大鼠外周血IL-4、IL-10、IL-12和IL-17的影响,探讨益生菌、芽囊原虫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三者的关系。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三因素(益生菌干预、芽囊原虫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两水平(0、1)随机分为8组。取芽囊原虫包囊液103·只-1灌胃,连续5 d,建立感染模型。用盐酸克林霉素以5 000 mg·kg-1灌胃,连续5 d,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芽囊原虫感染合并菌群失调模型在感染模型建立后用盐酸克林霉素建立。建模后1 d,金双歧2 g·d-1经口饲喂,共7 d。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4、IL-10、IL-12和IL-17水平。结果:益生菌干预、芽囊原虫感染对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益生菌干预与芽囊原虫感染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益生菌干预、菌群失调对IL-12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干预与芽囊原虫感染,益生菌干预与菌群失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各组间IL-17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芽囊原虫感染增高大鼠外周血IL-4、IL-10水平,菌群失调增高IL-12水平,合并芽囊虫感染IL-12水平较之降低,益生菌干预可改善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最小管腔直径(MLD)及晚期管腔丢失(LLL)、患肢踝肱指数(ABI)、一期通畅率、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MLD与LLL,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BI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A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无新发坏疽导致的大截肢,两组患者死亡率、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与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相当,但术后1年ABI和再狭窄率优于金属支架.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总结电视腹腔镜下侧脑室 -肝膈间隙分流术与常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 70例脑积水患者 ,其中腹腔镜治疗组 39例 ,常规手术组 31例。结果 腹腔镜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发生率为 12 .8% ,常规手术组梗阻发生率为 32 .3% (P <0 .0 5 )。术后感染率分别为 2 6 %和 3.2 % ,χ2 检验无显著差异。随访调查karnofsky评分 ,腹腔镜治疗组平均值 (6 9.3±11.5 ) ,常规手术组 (5 7.4± 10 .3)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视腹腔镜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8.
宋涛 《新中医》2021,53(12):39-41
目的:观察膝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治疗,治疗组给予膝痹方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径、屈伸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为86.8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膝关节周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膝关节周径较治疗前减小(P0.05),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治疗组2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效果优于塞来昔布治疗。  相似文献   
49.
正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目前多个国家麻醉医师学会建议麻醉诱导前2 h可选择性推荐患者进清质饮食~([1]),国内多个ERAS专家共识也建议术前2~3 h推荐无胃肠动力障碍患者可饮清流质不超过400 ml。但临床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对术前口服清流质饮料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使用何种配方的溶液及饮用溶液的最大安全容量尚无定论,从而制约了该方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观察健康志愿者禁饮食后,饮用不同液体及不同容积的胃排空趋势,探索术前禁饮食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于我院采取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进食、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且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给予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者手术室全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