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5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0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一例报告樊友武,刘承基,史继新多发性脑膜瘤(Multiplemeningiomas)是脑膜瘤中一种罕见的类型,由Anfimov和Blumenau于1889年首先描述。1916年Heuer和Dandy对此疾病的成功手术作了报道;1938...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报告16例脑瘤的雌激素受体检查结果。其中12例证实为雌激素受体阳性,其阳性率为75%。并且发现在脑转移癌的组织中,和小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机化血肿内,也含有较多的雌激素受体。后两种情况在文献中罕见报道。结果证明雌激素受体的含量与脑瘤的病理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3.
低温体外循环早在20多年前已被用于脑外科手术,但由于操作复杂,费时较多,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曾一度趋于停用。现在由于神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低温体外循环又重新用于脑外科血管手术,并具有独特的优点,特综述如下。一、概述 1940年Smith首先把低温用于临床,1955年Logheed将低温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1957年低温被用于治疗脑梗塞和脑外伤,  相似文献   
54.
报告31例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瘤颈结扎术2例.瘤颈夹闭术21例,动脉瘤包裹术4例,夹闭+包裹术2例,单纯血肿清除术2例。治疗结果:恢复良好6例(19.3%),轻残4例(12.9%).重残3例(9.7%),死亡18例(58.1%)。  相似文献   
55.
作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对24例松果体区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其中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24例中,21例症状改善、2例恶化,1例死亡。作认为,此人路的优点有:①深静脉系统保持在直视下,不易损伤;②供应肿瘤的动脉分支可以早期得以控制;③视野开阔,尤其适用于肿瘤较大,向侧方和(或)脑室内生长;④可同时进行侧脑室-脑池的分流手术,根据我们的经验,术前伴有脑积水的松果体区肿瘤不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也不管肿瘤是否全切除,中脑导水管在术后短期内似乎都不能再通,因此我们认为,对这些病人在切除(即使是全切除)肿瘤后都应同期或分期作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56.
颅脑损伤涉及的问题很多,现仅就急性闭合性脑损伤诊治中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凡是头皮、颅骨和硬脑膜三层脑的覆盖组织中任何一层是完整的,脑即不与外界相通,其损伤称为闭合性脑损伤。如三层均破裂,脑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脑损伤。如头皮与颅骨均破裂而硬脑膜完整,只能说有开放性颅骨骨折,脑损伤仍是闭合性的。颅底骨折引起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虽头部外表完整,实际上脑已与外界沟通,仍应称为开放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7.
近十几年来,临床已广泛重视颅脑损伤病人血液和脑脊液(CSF)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了解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内环境稳定、代谢和生化的变化。同时这些检查可协助临床诊断、发现并发症、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以及用作重症病人的监护。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8.
报告14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幕上5例,幕下9例。其特点在小儿为头颅增大,成人主要为头痛。14例均行囊肿切除,其中有3例做了分流术,2例还做了致癫痫灶切除术,12例治愈,2例死亡。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59.
目的:深入了解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万法:对54例病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3例)的临床、病理、细胞动力学三方面资料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两组病人在病程,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手术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方面,两组在微血管定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动力学的研究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癌的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大于非侵袭性腺瘤(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进展快,多为大腺瘤,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卒中发生率高,手术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肿瘤血供较为丰富,肿瘤细胞增殖较快。  相似文献   
60.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承基 《江苏医药》2000,26(11):838-839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 ,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 ,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 ,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 0 2 %~ 7 9% ) ,这可能与对动脉瘤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进步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发生率为每年每 10万人口 15例左右 ,原因有多种 ,但最常见的原因 ( 51%~ 80 % )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由于一般医生对SAH的认识不足 ,常不做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