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头孢去甲噻肟治疗兔潜伏期梅毒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无合并症淋病同时患潜伏期梅毒的患者并不少见,30%未经治疗的淋病患者,随后发生梅毒。因此,近几十年来对治疗淋病的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作用十分关注。用新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去甲噻肟治疗淋病具有高效,已无疑问,但对其杀螺旋体作用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用头孢去甲噻肟治疗淋病,有些患者在临床上出现吉海氏反应,  相似文献   
12.
梅毒在社会上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将我院1989~2003年STD门诊梅毒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梅毒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常,癣菌仅侵犯角质层,很少侵犯深部组织。然而毛癣菌性肉芽肿患者的菌丝可侵犯深部组织。本文作者从浅表癣及毛癣菌性肉芽肿患者分离出13株红色毛癣菌,接种入ddy雄性小鼠腹腔。其中第一组从甲癣及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分离出2株,在小鼠腹腔中第六周破坏。第二组从股癣、体癣及足癣(水疱型,分离出8株转化为圆形细胞生存达16周)。第三组从肉芽肿癣患者分离出3株,经小鼠腹  相似文献   
14.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梅毒患者免疫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CD3^+CD4^+辅助性T细胞(Th)中的比例。结果 血清固定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一期、二期及潜伏梅毒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血清RPR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克隆并表达梅毒螺旋体Tp0136基因,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以及免疫活性分析。方法 全基因合成Tp0136基因,构建E.coli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用纯化的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并以重组Tp013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鉴定其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检测梅毒阳性血清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E.coli表达载体pET28a-Tp0136,并表达和纯化出膜蛋白Tp0136,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纯度 > 95%。用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能刺激其产生高滴度抗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显示其能与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成功表达具有Tp0136全基因和较强免疫活性的膜蛋白,Tp0136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软下疳的致病菌是杜克雷嗜血杆菌。在美国,这种细菌性生殖期溃疡的发病曾有过一个 起伏的历史,所报告的病例数到1947年达到过高峰,以后一直到1978年逐渐有所下降,以后病例数又开始上升。持续到1984年。最近报告的病例数又开始下降。虽然软下疳被称为“次要的性病”,但生殖器溃疡在传播HIV中是最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文献复习。介绍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免疫、组织病学和生物学技术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认为现今用于软下疳的诊断,主要依靠培养和荧光单克隆抗体方法;对腹股沟肉芽肿的诊断,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推荐补体结合试验。最近,实验实验诊断又有了新的进展,可望制备出适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DNA和RNA的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相似文献   
18.
CD4~ 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是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丰要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发挥抑制作用,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近年研究发现,CD4~ cD25~(bright)出调节性T细胞在多种皮肤科相关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银屑病以及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例培养阳性的软下疳病人,188例男性(94%)和12例女性(6%),男女比例为15:7平均年龄23岁。诊断标准:①生殖器或其周围育痛性溃疡,有或没有淋巴结病;②无单纯疱疹的细胞学改变;③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和VDRL试验阴性;④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阳性。 临床表现:192例(96%)潜伏期1~15天,74例(37%)溃疡为单个,28例(14%)为2个,98例(49%)为多个(3个或3个以上)。大多数病人损害主要表现为多个、不干净、疼痛和融合在一起的溃疡,有些病人淋巴腺肿大、较硬、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建立的梅毒家兔模型的发病及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睾丸接种组及背部皮内接种组,每组10只。睾丸接种组家兔睾丸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背部皮内接种组家兔背部剃毛后选取6个点进行皮内注射,6个点共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观察两组家兔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反应情况。 结果 睾丸接种组接种后第8天,睾丸开始肿大变硬,13 ~ 16 d肿大最为明显,之后逐渐缩小,至接种后28 d所有家兔睾丸回缩,触诊未见肿大变硬;发病2个月内未发现其他部位出现皮损。背部皮内接种组接种后7 d,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15 ~ 45 d皮损红肿最为明显,且出现溃疡,有3只家兔共12个接种点的皮肤发生溃疡,暗视野检查阳性,触诊呈软骨样硬度。睾丸接种组接种后(14.50 ± 1.08) 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皮内接种组(29.00 ± 10.30) 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两组比较,t = 5.02,P < 0.05。两组家兔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最高滴度分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睾丸接种组滴度高于背部皮内接种组。 结论 梅毒螺旋体接种家兔不同部位,引起家兔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反应。睾丸接种组RPR阳性时间早,且滴度高。背部皮内接种组的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类一期梅毒硬下疳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