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目的:寻找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较好方法。方法:电针加按摩治疗组运用电针加按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口服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止痛药物治疗。结果:电针加按摩治疗组在减轻症状和改善各项体征方面较口服药物组有较明显优势(P<0.05)。结论:电针加按摩是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局灶相关性癫痫患者双侧肢体强直的非对称性特点及其侧向性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住院并经过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及综合评估的癫痫患者,分析其双侧肢体强直发作演变特点及时间相关性。将上肢分为远段(指/腕关节)、中段(肘关节)、近段(肩关节),依据强直关节运动的不同方向分为伸展运动和屈收运动,分别观察双侧肢体〔致痫区(EZ)对侧、同侧〕各节段强直关节运动—伸展和屈收,并依次记录双侧强直肢体不同节段出现的关节运动时间。结果 22例患者最终共74次双侧肢体强直发作。63次(85.1%)起始强直关节运动(ITMJ)位于EZ对侧,6次(8.1%)ITMJ位于EZ同侧,5次(6.8%)ITMJ不能判断起始侧别。59次(79.7%)ITMJ表现为伸展运动,10次(13.5%)表现为屈收运动,5次(6.8%)同时出现不同节段的伸展和屈收运动。EZ对侧肢体各节段强直发作中,中段(肘)强直关节运动时间为(14.2±13.1)s。结论 局灶性癫痫双侧肢体强直发作的演变具有非对称性。首先出现关节运动的肢体常位于致痫区(EZ)对侧,具有较好的定侧意义。  相似文献   
33.
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及 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O)治疗。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LAAO在预防心房颤动 患者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治疗,甚至在某些研究中优于华法林治疗,而关于LAAO与新型口服抗凝 药对比的随机研究尚不充分。目前更新的文献提示,LAAO造成长期心房颤动患者相关门诊率和住院 率升高,且可能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引起一些争议。这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重要 的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综合长期获益与风险评估,准确判断适合进行LAAO的患者人群。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局灶性癫痫中双侧肢体强直发作的表面肌电图特点。方法将 22例局灶性癫痫患者的74次双侧肢体强直发作作为观察组, 6例全面性癫痫患者的57次发作作为对照组,对其同步表面肌电图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典型的强直肌电图电位以递增(build-up)形式出现。观察组 83.8%(62/74)的发作首先记录到强直肌电图电位的一侧位于致痫区对侧,观察组强直肌电图电位“build-up”时间为 3 s、双侧肢体强直电位时间差为 2.44 s,对照组分别为 0.89 s和0.14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外侧面皮层组强直肌电图正确定侧率高于矢状面皮层组(88.2%比73.9%)。结论表面肌电图是客观、敏感的侧向征象。双侧强直肌电图电位时间差值大于 250 ms时,提示局灶性癫痫可能。  相似文献   
35.
Wernicke脑病1881年由Carl Wernicke首先进行了报道,它是由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所致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酗酒、营养不良、妊娠剧吐、消化道手术、长期肠外营养等影响维生素B1吸收的因素均可引起。此病主要累及丘脑和下丘脑的脑室旁区域、第四脑室底和小脑的前上叶特别是蚓部,病变多呈对称性。此病病理上表现为毛细血  相似文献   
36.
黄光  王俊芳  唐煜  刘兴洲 《北京医学》2010,32(9):707-707,711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是由于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但极容易误诊为单纯疱疹性脑炎(HSE)[1],现总结分析我科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3例以单纯疱疹性脑炎为发作形式的MELA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  唐煜  王俊芳  王海亮  刘兴洲 《武警医学》2011,22(11):983-985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 - like episodes, MELAS)包括线粒体脑病、肌病、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是由于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与脑血管病、脑炎等相似,  相似文献   
3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19p13的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确诊是需在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发现嗜锇性颗粒状致密沉积物( GOM )或者Notch3 基因检查发现突变.患者多在中年起病,以偏头痛、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为特点,晚期出现进行性皮质下痴呆...  相似文献   
39.
特发性眼睑口下颌痉挛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特发性眼睑口下颌痉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A-型肉毒毒素并联合口服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持续发性眼睑口下凳痉挛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使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每点0.1-0.2ml,2.5-5U),同时服用抗乙酰胆碱和苯二氮Zhuo卓类药物,结果:A-型肉毒毒素为眼睑痉亦的治疗4-5天出现症状缓解,1个星期症状明显缓解,2个星期疗效达最高峰。有效率100%,有效作用时间为10-24周,平均11.7周。而抗乙酰胆碱和苯二氮Zhuo类药物对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磨牙嘴和舌不自主伸缩等症状。结论:A-型肉毒毒素和抗乙酰胆碱及苯二氮Zhuo类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特发性眼睑口下颌痉挛综合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周期性麻痹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光 《人民军医》2001,44(10):587-589
周期性麻痹 (periodicparalysis ,PP)是一组反复发作的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肢体麻痹无力。以前人们认为它的发作与血钾代谢有关 ,近年来认为PP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又称为家族遗传性PP ,与钾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波动有关 ;继发性PP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肾小管性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低血钾症 ,Johnsen[1] 报道 ,PP病人中 10 %~ 2 9 3%伴有甲亢1 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HypoPP)为常见的类型 ,发作时血钾下降到 3 0mmol/L以下。可因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素、氟氢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