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32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23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该组人群感染HCV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病毒学特征,并分析39例行肝组织活检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32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感染者135例,占41.8%;有手术等有创操作史者67例,占20.7%,其中接受过针灸治疗者19例,占5.9%,有血液透析史者18例,占5.6%;母婴传播2例,占0.6%;有静脉注射毒品史者21例,占6.5%;性传播者2例,占0.6%;其他不明原因者78例,占24.1%;合并HBV感染者14例,占4.3%.222例患者中,HCV基因型1b型和2a型分别为145例和21例,分别占65.3%和9.5%,283例患者血清HCV RNA病毒载量为1×105和1×106IU/mL者分别为74例和103例,分别占26.1%和36.4%.临床表现有明显肝炎症状和体征者23例,占7.1%.行肝组织活检的3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肝脏炎症活动指数(HAI)≥4有14例,占35.9%;纤维化评分(F)≥3的患者6例,占15.4%;HAI≥4同时 F≥3的患者4例,占10.3%.结论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途径多为输血或使用血制品,经手术等有创操作感染也不容忽视,而除输血外,静脉注射毒品、血液透析及针灸疗法等感染途径亦增加.感染HCV常见的病毒基因型为1b和2a型,病毒复制水平较高,大多数患者发病隐匿,无明显肝炎症状和体征,但肝组织活检显示多数患者肝脏有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众多资料表明,慢性HCV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相关.HCV感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大量的慢性肝病患者.理解和掌握HCV感染的长期转归才能判断出患者发生HCV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此文就HCV感染的自然史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孙艳华  林之莓  项晓刚  蔡伟 《肝脏》2016,(8):623-62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诊断进行分类,并对其构成和变化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收治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2510例,其中明确病因925例(36.85%),诊断涉及19个病种,居前4位的疾病分别是:病毒性肝炎17.65%(443/2510)、药物性肝损伤7.81%(196/2510)、胆源性肝炎3.75%(94/2510)、自身免疫性肝病3.23%(81/2510)。结论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临床仍有大部分病例(63.15%)难以确定病因,除病毒性肝炎外,药物性肝损伤、胆源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临床特征及促使黄疸加重及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连续收治的AHE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血清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TBil34μmol/L,34≤TBil85μmol/L,85≤TBil170μmol/L,TBil≥170μmol/L,分析AHE黄疸加重的影响因素。在重度黄疸(TBil≥170μmol/L)的AHE患者中,根据是否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40%),分为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分析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及男性戊型肝炎患者易出现重度黄疸(P0.01);存在饮酒史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黄疸水平较高(P0.05);同时,高胆红素水平还与白细胞、血小板、前白蛋白等指标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肝衰竭组中存在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比例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是戊型肝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重因素参与AHE的重症化过程。存在肝硬化基础,合并胆道结石及感染的AHE患者易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类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肝外器官损伤和高短期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欧美国家慢性肝病基础疾病以酒精性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为主,而我国及亚太地区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尽管东西方肝脏基础疾病存在差异,但大多数ACLF患者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通常以长期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为主。目前,关于ACLF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但由于地域、患病人群及疾病诱因等多方面的差异,在ACLF定义、诊断标准及疾病管理等方面始终没有达成东西方共识。旨在从ACLF的定义、发病机制和疾病管理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能改善患者预后的新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 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17.
赵钢德  石翠翠  王晖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清  俞红  谢青 《肝脏》2012,17(8):554-557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以期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I表达载体flagRIG-l-ful1转染培养6孔板中的HepG2、HepG2.2.15,24h后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细胞,然后在0、8、16和24h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quantitive RT-PCR、Western印迹检测RIG-I、MDA5、IPS-1、ISG54等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β水平。结果 HepG2.2.15细胞在VSV感染后IFN-β分泌水平(11.18±1.34)pg/mL明显低于HepG2细胞(275.50±22.97)pg/mL(P<0.01);通过质粒flagRIG-I-ful1转染高表达RIG-I后,HepG2.2.15分泌IFN-β的能力恢复至(548.78±57.99)pg/mL与HepG2细胞(532.10±39.34)pg/mL接近的水平(P=0.7013)。结论 HepG2.2.15细胞感染VSV后IFN产生障碍,高表达RIG-I后IFN表达水平得到恢复,提示RIG-I功能缺陷导致抗病毒免疫应答降低,RIG-I可能在HBV感染清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R检测HBV感染和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转染后IFN-βmRNA表达水平,探讨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细胞干扰素应答的机制。结果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转染HepG2.2.15细胞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451.77比712.53,498.71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转染组(分别为5.33比0.98和3.59比0.98,P<0.01);rs7269320SNP基因型过表达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290.63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0.74比0.98)。另外,rs17859295基因型分别转染HepG2和HepG2.2.15细胞后,后者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前者(5.33比2.25,P<0.01)。结论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尤其rs17857295SNP基因型,清除病毒的能力可能强于野生型的感染者;而IPS-1野生型和rs7269320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可能更易形成病毒感染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肝组织miRNA的相关性.方法 Balb/C清洁级小鼠40只分为两组,模型组32只,对照组8只.模型组应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Balb/C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模型组给药后0、3、5和7h分别处死小鼠各8只,采集血清及肝组织,观察小鼠给药后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抽提血清及肝组织miRNA,取0、5和7h肝组织进行锁核酸(LNA)-miRNA微阵列分析,并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miRNA.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肝组织mi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共有21个miRNA明显上调,27个miRNA明显下调,其中miRNA-122和miRNA-1187表达下调,miRNA-146a、miRNA-155表达上调.经PCR验证发现小鼠肝组织miRNA 122和miRNA-1187表达逐渐下调,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则逐渐上调;炎性相关的miRNA 146a和miRNA-155在肝组织和血清中表达均明显增加.小鼠miRNA-122和miRNA-1187在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0.477和-0.420,P值分别=0.0089和0.0231),而miRNA-155在组织与血清中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1).小鼠血清miRNA 122(r值分别=0.571和0.554)、miRNA-1187(r值分别=0.471和0.542)的相对表达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miRNA 122和miRNA-1187在给药5h上升显著,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组织和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呈负相关,血清中miRNA-122、miRNA-1187的变化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预测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予以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5年长期随访并观察其转归。评估疗效、复发率,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检测肝脏硬度值(Stiffness值),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和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SVR)组的临床事件(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或者死亡)发生。结果54例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了PR治疗,获得SVR的患者有35例。15例患者在第1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9例、8例、2例、1例患者分别在第2、3、4、5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仅有1例患者在获得SVR6周后出现复发。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的肝硬度值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SVR组治疗后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结束治疗后的长期随访发现,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并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N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没有改善。在平均为60个月的随访中,NSVR组新增3例肝癌患者,SVR组则无人发生。两组临床事件发生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水:P=0.0168,RR=0.2353(95%CI 0.039~1.422),HCC:P=0.0391,RR=0.0000]。结论对于基因1型慢性丙肝代偿期肝硬化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能有效抑制病毒,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既往治疗失败患者,多次治疗及延长疗程能提高SVR率。获得SVR后的复发率低,能减少肝癌等临床事件的发生,缓解肝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