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62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一起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暴发流行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006年2月下旬汕头市某小学暴发的一起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方法采集患者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腺病毒、B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核酸检测,对PCR结果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咽拭子标本用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患者双份血清进行腺病毒中和实验和B型流感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结果35份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用PCR扩增同时检测到了12份腺病毒(阳性率为34.3%)和15份B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42.9%),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序列分析表明腺病毒与江苏省2005年分离的毒株以及广东省2005年分离的3型腺病毒毒株的相似性高达98%,而B型流感病毒与孟斐斯分离到的B型流感病毒同源性高达99%。咽拭子标本用Hep-2细胞未分离到腺病毒和B型流感病毒。病人双份血清的腺病毒中和试验显示抗体没有4倍增长,但腺病毒阳性者晚期血清抗体几何平均值为12.1,腺病毒阴性者即为1.4。而B型流感病毒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表明恢复期抗体比较急性期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结论该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但可能先前感染过腺病毒。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确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查明感染来源,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东省海丰县1 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 该患者女性,44岁,于2008年2月16日开始发病,病初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持续发热,1周内胸片出现两肺大片浸润阴影,病情进展迅速,抗生素治疗无效,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月25日死亡.患者痰液标本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病毒分离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的H5N1病毒 [A/Guangdong/1/ 2008(H5N1)]仍为禽源性特征.患者居住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某村,发病前后未离开过居住地,未接触过类似病人.海丰县是候鸟迁徙栖息地,2004年曾发生禽流感疫情.患者发病前1周曾接触与进食自养的病死鸡.病家附近见有水鸟(麻雀和白鹭)活动.经医学观察8 d,所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丈夫共91人)均未出现类似症状.参照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疫情没有扩散.结论 该病例确诊为广东省农村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可能是禽流感病毒(H5N1)从病死禽直接传给人,但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今后应继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贮备、培训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3.
广东人H5N1毒株PB2基因进化和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平  李晖  俞守义  邹丽容  方苓  陈秋霞  柯昌文 《医学争鸣》2007,28(17):1547-1550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PB2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PB2基因特征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PB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PB2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PB2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1997/2006 48株毒株PB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成两组,1997/1998毒株为第一组(G1),2003/2006毒株为第二组(G2).PB2基因错义置换导致101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占比例13.3%(101/759).PB2基因Ks值为39.4×10-6~63.4×10-6 Nt/d,Ka值为3.36×10-6~5.11×10-6 Nt/d;提示PB2基因进化主要受到自发突变影响.2003/2006毒株(包括毒株GD-01-06)仅保留一个糖基化位点(NPT301-303),丢失3个糖基化位点,可能影响蛋白致病性和抗原性.结论:目前PB2基因进化分成两组,主要受到除自发突变影响;PB2基因丢失3个糖基化位点可能影响蛋白致病性.人禽流感H5N1毒株PB2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非常频繁,不断变异将影响H5N1毒株在人-人传播能力和引发大流行.  相似文献   
24.
人副流感病毒HPIV多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人副流感病毒的多重PCR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获取副流感病毒的PCR引物序列,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评估,同时设计合成半巢式PCR引物。提取分离病毒的总RNA,以RNA抽提物为模板,一步法一次反转录扩增HPIV-1,2,3,4等4种型别的副流感病毒。以多重RT-PCR产物作为模板,用半巢式PCR进一步扩增确认。结果利用多重RT-PCR方法一次扩增出人副流感病毒的4个不同型别,条带大小分别是317、507、189和451bp,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半巢式PCR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条带,条带大小分别是261、340、145和390bp,扩增结果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结论人副流感病毒多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已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分娩笑气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预后的影响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在产妇宫口开2~3cm时,采取镇痛措施:选择160例吸入笑气镇痛为观察组、对照组140例给予静脉注射安定,分别观察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笑气吸入应用于无痛分娩,产妇自由控制、无创伤性、方便易掌握、不影响活动,且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操作技术要求不高,更适合于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对广东省部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的SARS冠状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初步建立SARS冠状病毒PCR检测方法。方法 采集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咽漱液标本,进行多种细胞分离培养,对出现病变的细胞分离物采用冠状病毒特异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进行扩增,并对部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oN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ELISA法检测上述患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Igc抗体。结果 对21例SARS患的细胞分离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阳性,其中12份患咽漱液标本PCR扩增结果也阳性,序列测定及基因分析表明,广东省SARS病例的病毒分离株为冠状病毒,其基因序列与WHO公布的SARS基因序列一致,氨基酸序列与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同源性为58%~76%。时对21例患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IFA检测有9例阳性,ELISA检测有12例阳性。结论 从广东省部分SARS病例标本中分离的病毒株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PCR检测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27.
<正>骨髓坏死(BMN)是一种少见病症,预后不良,多数患者死于感染或出血,近年笔者诊治3例,因各有一定特点,特报告于下。1病历摘要例1:患者,女,42岁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经DA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CR)。半年后因发热,右骼部疼痛2 d再次住院,查体:T38.5℃,贫血外貌,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脾肋下可及,胸骨,右骼及骶尾骨均有明显叩压  相似文献   
28.
妇科急腹症观察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急腹症观察及护理干预。方法对137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腹痛性质、部位、停经史、面部表情、阴道流血、血压情况进行观察及护理干预。结果137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经积极治疗,抢救,护理干预,无1例死亡,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护理干预对提高妇科急腹症的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温水浴与酒精浴降温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本院收治的发热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温水浴、酒精浴进行物理降温。观察降温后0.5h、1h及2h体温下降及复升情况。经统计学处理,2种擦浴降温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合2种擦浴降温原理、临床疗效、病员自身感觉和经济效益等,认为临床上行物理降温,应首选温水擦浴。  相似文献   
30.
对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7岁,已婚。因发现外阴肿物6a,增大伴行走困难1周,于2007—12-03入院。患者于6a前发现外阴一肿物直径约拇指大,无疼痛,因生活不受影响而未诊治。近1周来肿块增大明显,感外阴胀痛,伴行走困难,无发热、畏寒,无消瘦乏力,睡眠、胃纳好,大小便无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