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38篇
药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抗原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增殖.方法:将新鲜分离的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CFSE 染色, 经纯化病毒体外刺激并培养5 d后, 进行T淋巴细胞亚型标记, 检测特异性增殖的CD4 和CD8 细胞比例.结果:对马PBMC的染色浓度、特异性刺激物的种类及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可对马外周血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不同亚型的增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结论:FCM检测方法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该法也可以为其他病毒的免疫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筛查中国恒河猴Mamu-A*01基因,比较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序列和功能是否相同.方法 PCR方法检测128只中国恒河猴,用特异性引物扩增Mamu-A*01基因,将PCR扩增后的产物克隆测序后与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进行同源比对;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ELISPOT) 方法分别检测5只Mamu-A*01基因阳性和5只阴性恒河猴针对SIV、SHIV抗原肽p11C的特异性CTL反应.结果 共筛查出5 只Mamu-A*01基因阳性恒河猴 (3.91%),经测序分析后与印度恒河猴的同源性可达99.1 %.这5只均为SIV/SHIV感染恒河猴,其中四只SIV感染的猴的ELISPOT结果显示针对p11C的高频CTL反应,斑点数在500-1400/106 PBMCs之间,而另1只SHIV感染的恒河猴及5只阴性猴没有斑点出现.结论 中国恒河猴含有Mamu-A*01基因,基因频率有区域性差异,中国恒河猴的Mamu-A*01可提呈特异性抗原肽p11C.  相似文献   
83.
河南省人免疫缺陷病毒流行株的基因亚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流行于河南省献血员中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外膜蛋白(env) 基因亚型。方法 提取HIV 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PBMC) 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 扩增env 基因片断,对C2V3 区350 ~450 核苷酸顺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20 份样品的env 基因序列与B亚型最为接近,基因离散率为8 .34 % ,与其它国际亚型的基因离散率在20 % 以上;与流行于云南的B 亚型毒株基因离散率为4 .18 % ;样品间的基因离散率为3 .4 % 。结论 流行于河南省献血员中的HIV 属B亚型,并与云南的流行株密切相关;其在河南的流行时间在3 ~6 年间。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中国HIV-1 E亚型代表株的主要结构基因及其功能。方法:选择3份根据HIV-1 的外膜基因(C2-V3)的序列分析判定为E亚型的阳性血样,采用克隆和系统树分析,通过套式PCR得到全长的gp120 基因片段,并插入到pFastBacl载体中,以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全部的DNA 序列。结果:来自广东和广西的样品的gp120 基因归于E亚型,E亚型中国株内的遗传距离为2.56% ~5.87% ,与16 株国际标准株比较,遗传距离为3.60% ~27.98% 。所有克隆到的gp120 基因都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无大的缺失和插入。结论:HIV-1 E亚型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克隆到的E亚型代表株的gp120 基因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适合用来构建E亚型的亚单位疫苗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早期分离毒株一过性感染T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毒株在T细胞系培养后,在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同时,对外膜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确定毒株的基因变异,并结合异源双链泳动分析,了解病毒群的复杂度。结果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病毒都是M嗜性、非介导融合型(NSI),与其生物学性状一致;在T细胞系传代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异,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偏离M嗜性、NSI的序列特征;尽管有一毒株(编号:CN97001)在末代序列中已有介导融合型(SI)的特征,但却未能显示SI的表型。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显示,病毒群复杂度在传代刚开始时低,以后一直较高。结论结果提示,M嗜性、NSI毒株为适应T细胞系,向不同变异方向作了尝试,但都未成功。虽然HIV外膜基因与毒株的细胞嗜性、受体使用,与介导融合等特性有关,但这些表型的体现与否,还与毒株的整个基因组背景有关。在早期感染的M嗜性、NSI毒株群中并没有T嗜性/SI毒株存在,是后来在体内随感染延续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6.
目的 通过DNA序列分析 ,确定福建省HIV 1流行毒株的亚型。方法 从福建省HIV 1抗体阳性者中选择 9例经性接触感染HIV 1者 ,采集其全血分离周围血淋巴细胞 (PBMCs)提取DNA作为PCR扩增的模板 ,设计合成 3对套式引物扩增HIV 1前病毒DNA的C2~V3区用于测序。所测序列与HIV 1中的 6个亚型的 10个国际标准或参考序列进行比较 ,确定被检标本的型别。结果使用PCR技术对 9份福建HIV 1阳性感染者PBMC样品进行扩增 ,获得HIV 1膜蛋白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 ,并对其约 2 47bp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 ,证实 9份样品中 7份为E亚型 ,其余 2份分别为B和C亚型毒株。E亚型各株间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组内基因离散率为 6 2 8± 2 40。结论 福建省目前HIV 1的流行株主要为E亚型 ,流行株的来源较为复杂 ,株间序列差异不仅与感染时间有关 ,也和感染地点不同等因素有关 ,这些特点不同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发现的经血传播的HIV 1B或C亚型 ,其流行时间不长 ,株间序列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分析重庆市高危人群中HIV-1亚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采自重庆市经性传播和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3份HIV-1阳性外周血分离PBMC,扩增env基因C_2-V_3区核酸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在其中一孕妇体内发现一株G亚型HIV-1毒株序列的存在,这是G亚型HIV-1毒株首次在中国被发现,同时有母婴传播的可能;另外两例被证明为E亚型和C亚型HIV-1毒株。结论 这表明HIV在重庆市高危人群中已有流行并且流行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88.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砷作为临床治疗APL的一线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的PML部分,诱导相关蛋白多聚化,并招募多种功能蛋白,促进PML核小体重构,使PML-RARα蛋白发生小泛素修饰蛋白(SUMO)化和泛素化,最终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达到治疗APL的目的。PML蛋白发生点突变会导致APL复发及三氧化二砷耐药。本文阐述了PM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APL发病的机制、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分子机制以及PML蛋白发生突变导致APL患者发生三氧化二砷耐药的现象,以期为目前治疗方案的优化及针对耐药患者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索亚型为CRF65_CPX艾滋病病毒(HIV)毒株在中国不同高危人群间的传播特征,基因序列及其CTL表位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6月之前中国鉴定HIV-1亚型为CRF65_CPX的毒株的pol基因区序列,使用比对好的pol基因区序列进行贝叶斯分析。以系统进化树为根据,选择其中同性性传播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序列,分别生成共享序列后,比较两个人群氨基酸位点和HLA-B位点等位基因限制的CTL表位的差异。结果共收集获得CRF65_CPX HIVpol基因区序列52条。贝叶斯分析结果显示,异性性传播人群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时间为1999年,同性性传播人群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时间为2003年,CRF65_CPX毒株出现在异性性传播人群的时间早于同性性传播人群。与异性性传播人群相比,同性性传播人群pol区共享序列有10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化;丢失了两个有数据证明的保护性CTL表位(B*2702、B*5103)。结论 CRF65_CPX毒株为中国近些年才发现的多重重组的新型毒株,其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从异性性传播转变为以同性性传播为主,氨基酸位点和CTL表位在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加速了疾病进程,故应引起并加强对该亚型及其类似的新型病毒株不断扩散传播的重视。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艾滋病病毒(HIV)毒株基因序列构建北京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关系的分子网络,探索HIV毒株在该人群中的传播特征。方法以2013年在北京招募的MSM感染者为调查对象,收集问卷并采集全血。使用比对好的pol基因区序列构建进化树判定亚型。计算两两序列间的基因距离,确定鉴别能力最高的基因距离阈值,最终构建传播网络。结果共获得pol基因区序列405条,主要的亚型为CRF01_AE(230,56.8%)和CRF07_BC(116,28.6%),其他亚型分别为B(40,9.9%)、CRF55_01B(1.2%)、C(1.0%)、CRF15_01B(0.2%)。拟合曲线,观测一系列阈值下传播簇、连接总数的变化,得到1.25%为该人群的最佳基因距离阈值。在此条件下,有233条序列(57.5%)进入传播网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岁、在北京居住时间≥4年、过去3个月与男性有无保护被动肛交及亚型为CRF07_BC的感染者,入网率显著偏高。秩和检验表明,网络内CRF07_BC感染者的关联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亚型的感染者。结论入网率高、关联程度高的人群具有更高的传播风险,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具有高风险特征的人群的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