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下多种脊柱固定方式对脊椎的固定效果.方法 取新鲜猪脊柱16具(共96节椎体).用随机区组分为Ⅰ,Ⅱ,Ⅲ 3个区组,A,B,C,D 4个处理组.用EDTA-Na2脱钙处理2,3,4周后,A组:单纯行普通椎弓根钉固定;B组:钉道强化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C组:椎体强化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D组:空心椎弓根钉+骨水泥固定.骨水泥凝固后行最大轴向拔出力和最大旋出力矩测试.结果 最大轴向拔出力和最大旋出力矩Ⅰ,Ⅱ组:B组高于A组;C组及D组高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Ⅲ组:B,C,D组高于A组,B,C,D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在一般骨质疏松脊柱上的效果明显,而在严重骨质疏松脊柱的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自2007年7月~2009年7月收入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行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及VAS评分.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7.41±1.78)分、(12.64±2.31)分及(14.31±1.98)分,VAS评分分别为(3.98±1.62)分、(1.64±0.45)分及(1.41±0.52)分,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攀  邱玉金  张春祥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1,33(6):450-452,F0003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管减压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对85例腰椎滑脱症病人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提拉复位及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结果 85例平均随访16个月(6~24个月),术前滑脱率(23.5±8.3)%,术后6个月滑脱率(14.7±6.2)%(P<0.05);术前椎间盘高度比(13.2±6.6)%,术后6个月椎间盘高度比(22.6±5.8)%(P<0.05);JOA下腰痛评分系统术前评分(10.4±1.2)分,术后6个月评分(25.6±2.7)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结论 对于退变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人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滑脱复位及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临床效果较好,该术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利用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43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5)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C级7例,D级14例,E级22例;术后C级2例,D级6例,F级35例.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39.8±5.8)%恢复至术后7 d(91.7±4.2)%,末次随访(86.8±2.5)%,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4.7±1.8)度恢复至术后7 d(1.7±0.8)度,末次随访(2.4±0.5)度,术前与术后7d伤椎前缘压缩率、矢状面脊柱后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神经损伤,无钉棒断裂或松动,无明显疼痛、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有32例患有胸腰椎结核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经平均18个月的随访,患者胸腰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椎体间植骨融合满意,后凸角度平均纠正11°,无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加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使脊柱后凸畸形也得到矫正,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10月共124例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人.随机抽出10例(12个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病例,为 A 组;随机抽取10例(14个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病例,为 B 组.20例患者共26个椎体,男8例,女12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5岁.随访3个月~2年,平均7.5个月.在疼痛缓解情况、病椎高度恢复率、后凸畸形恢复和并发症方面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在疼痛缓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椎体后缘高度恢复和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VP 和 PKP 都能减轻患者疼痛,恢复病椎前缘高度和纠正后凸畸形,但在椎体后缘高度恢复和并发症方面,PKP 较 PVP 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重组骨形态蛋白2(rhBMP-2)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rhBMP-2,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评估其骨向分化能力。同时加入TGF-β1观察其对rhBMP-2协同促进能力。结果不同浓度rhBMP-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处理后检测出的吸光度值(D值)及ALP活性检测值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着浓度增加,其促进作用有所提高。而TGF-β1+rhBMP-2组检测到的吸光度值及ALP活性升高更明显。结论 TGF-β1能够有效促进rhBMP-2对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聚羟基丁酸酯 (Polyhydroxybutyrate ,PHB)与PluronicF 12 7复合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研究。方法 传代培养健康成年大白兔软骨细胞 ,将第 3代细胞制成浓度为 5× 10 7 ml悬液。取悬液 1ml接种到PHB支架上 ,另取 1ml细胞悬液与 2 5 %PluronicF 12 7在 4℃条件下均匀混合后接种到PHB支架上 ,形成两种不同的细胞 支架复合物 ,A :PHB 软骨细胞 ;B :PHB PluronicF 12 7 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1周后植入兔自体背部皮下。 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①A、B两组均有软骨形成 ,组织学染色有软骨细胞存在并分泌酸性粘多糖基质。②A组在支架的表面和浅层有较连续的薄层软骨形成 ,细胞数量及基质酸性粘多糖含量较多 ;B组在支架浅层和深部均有大量软骨形成 ,软骨细胞数量多 ,基质酸性粘多糖含量丰富。结论 复合应用PHB与PluronicF 12 7作为支架材料生成的组织工程化软骨质量优于单用PHB ,是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扩张皮肤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探索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进行皮肤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以72只兔耳为活体实验标本,应用微循环显微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对照组(n=8)皮肤与处于不同扩张时间的扩张组(n=8×8)皮肤内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值,并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测量皮瓣成活部分的长宽比例和面积.结果 (1)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13.43±0.98)μm、密度(0.0472±0.0022)、血流速度(1012.70±65.51)μm/s、血流量(14.71±0.74)μm3/s较对照皮肤[(分别是(7.22±0.71)、(0.不扩张0108±0.0002)、(327.01±65.51)、(1.46±0.41)μm3/s]明显增大变快,差异有显著意义(6.49<t<49.49,P均<0.01).(2)扩张过程中,血流速度加快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血管直径和血流量每4周有1次周期性变化,每1周期的第3周末均出现一增量峰值,后一周期的变化是在前一周期增量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血管密度也呈周期性变化,但各周期间密度3变化范围相同.(3)每一变化周期第3周末的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与同一周期其他扩张时间的扩张皮肤移植比较,皮瓣成活面积增量变化最大,与不扩张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q=3.7215,P<0.05;q=5.5026,P<0.01),而且后一周期要优于前一周期.结论皮肤扩张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发生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血流量峰值的出现时间即每一变化周期第3周末是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适度硬膜外低温(MEH)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16只大鼠建立SCI(T9节段)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只,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组设计MEH(30 ℃、48 h)系统进行干预,7 d后处死大鼠,行运动功能评分和斜面测试,HE染色及双重染色(TUNEL法和抗CC1),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及对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神经元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显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MEH在SCI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