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333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2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44篇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分别用不同浓度高密度脂蛋白(HDL,0、10、50和100μg/ml)孵育3T3-L1脂肪细胞16 h,再加入100 ng/ml脂多糖共同孵育6 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脂肪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 显示,脂多糖刺激使脂肪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增加(P<0.05).不同浓度HDL干预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低于脂多糖刺激组,并且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HDL干预的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较单用脂多糖刺激组显著升高.这些结果提示HDL可能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分泌.  相似文献   
62.
尽管接受了标准治疗,冠心病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仍可能存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目前认为,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要因素.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的调脂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高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ferol,HDK-C)所致的血管风险.因此,以高TG和低HDL-C为靶标的治疗已引起医生的重视,改变生活方式及他汀类药物联合贝特类药物或烟酸以全面改善血脂异常的治疗措施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3.
吴陈璐  赵水平 《中南药学》2011,9(2):145-147
大量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能使心血管高危人群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5]。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每下降1 mmol.L-1(约为40 mg.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探讨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的影响. 方法 5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经饮食宣教4周后,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为800 kcal,其中脂肪50 g).分别于空腹与餐后2、4、6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Lp(a)浓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脂康组,各25例.治疗6周后重复上述高脂餐负荷试验并测定血清Lp(a)浓度. 结果 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2、4、6 h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高脂餐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脂康治疗6周后,血脂康组的空腹与餐后各时间点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显著升高,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餐后血清Lp(a)浓度.  相似文献   
65.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最强效的降血脂药物,可降低慢性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的恶化。但是,也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对肾脏可能有损害作用。本文主要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旨在进一步阐述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并客观评估其对肾脏损害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胆阿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对23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03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所有受试者中CETP.TaqIB等位基因B1、B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9.4%(262/441)和40.6%(179/441)。冠心病组B181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39.9%(95/238)比29.6%(60/203).P〈0.05],而B182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44.1%(105/238)比53.7%(109/203),P〈0.05]。B1B1基因型高密度脂蛋门胆固醇(HDL-C)水平及载脂蛋白(apo)AI水平显著低于B282基因型[(1.19±0.36)mmol/L比(1.38±0.39)mmol/L,(1.17±0.33)g/L比(1.30±0.31)g/L,P〈0.05]。在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中,B1纯合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等位基因B2携带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B181基因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脂蛋n水平,B181基因型与低HDl-C、低apoAI水平有密切关系.CETP-TaqIB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但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能证实.  相似文献   
67.
目的:考察伴抑郁情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方法:对108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筛选,将评分阳性者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HAMD≥20分,且HAMA<14分者入选,共获得262名伴抑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被试.另外选择长沙的两个社区人群,共计3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其进行测查.结果:①伴抑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经常持有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排在前三位放的依次排序为:认知哲学,寻求赞许,强制性;②受试者得分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③除了自主性态度分量表以外,其余功能失调性态度分量表都与抑郁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伴抑郁情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 对23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03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CETP-TaqIB等位基因B1、B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9.4%(262/441)和40.6%(179/441).冠心病组B1B1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39.9%(95/238)比29.6%(60/203),JP<0.05],而B1B2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44.1%(105/238)比53.7%(109/203),P<0.05].B1B1基因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载脂蛋白(apo)A I水平显著低于B282基因型[(1.19±0.36)mmol/L比(1.38±0.39)mmol/L,(1.17±0.33)g/L比(1.30±0.31)g,L,P<0.05].在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中,B1纯合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等位基因B2携带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显示B1B1基因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 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脂蛋白水平,B1B1基因型与低HDL-C、低apo A I水平有密切关系.CETP-TaqIB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但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能证实.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能否调节脂多糖(LPS)诱导下人肺上皮细胞CRP的表达.方法:对LPS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同时设置对照组,分别提取细胞RNA,采用RT-PCR方法比较CRP mRNA表达;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方法比较CRP的浓度.结果:在LPS诱导下,人肺上皮细胞有CRP 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分泌,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LPS诱导下人肺上皮细胞CRP 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分泌,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LPS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CRP mRNA表达及蛋白分泌,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直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0.
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并随访5年,观察其症状和治疗情况.结果 随访5年后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与5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均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死亡发生.结论 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治疗应以解释病情和安慰为主,无需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必须进行仔细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