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分析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后心血管事件(CVEs)发生情况,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河北省无极县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1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常规检查(血液、炎症及营养素摄入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急性心功能衰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在患者出院10 d、30 d和60 d时随访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CVEs发生率分别为10.00%、20.00%和37.27%,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4、3.22、4.18、P = 0.02、0.01、0.04);感染组患者全因病死率为1.82%、4.55%和13.64%,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6、2.07、2.55、P = 0.03、0.00、0.03)。感染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为(15.76 ± 1.5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35 ± 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0.25、P = 0.03)。心血管事件组患者RDW为(14.18 ± 1.96)%,显著高于非事件组患者(13.48 ± 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36、P = 0.02)。 结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使CVEs发生率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升高,RDW增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心率过速及慢性肾脏病是预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CVEs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监控院内感染。现就内科院内感染84例做如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8.3岁,其中60岁以上56例。1.2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内科院内感染84例病历逐份查阅,包括体温记录、病程记录、血尿粪常规、细菌学培养、影象学诊断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诊依据:临床占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时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浓度变化对抗感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无极县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PCT指导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经医师分析确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试验组通过对老年心衰患者在入院治疗后第1、3、7、14天时的PCT浓度变化分析,确定对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是否需要在适当时机使用抗菌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二重感染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在年龄、性别、病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白细胞等临床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数量最多,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进行的抗菌药物疗程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抗菌药物的用量、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二重感染率为7%、试验组为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动态变化在指导重症老年心衰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将PCT水平的动态变化作为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停用抗生素、以及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辅助指标,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耐药率。  相似文献   
15.
使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已经成为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SAHS)的标准方法。但是,近来一些研究对CPAP使用固定压力提出质疑,因为在患者不同体位、不同睡眠时期需要的控制压力是不同的,在患者的体重等因素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有效正压水平也将发生改变[1]。1996年Tesch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与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比两个病房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呼吸科普通病房和RICU收治的364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痰液培养,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病原菌药敏试验,对比两个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普通病房共分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4株占60.75%,革兰阳性菌90株占19.96%,RICU共分离出病原菌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75.54%,革兰阳性菌35株占12.59%,两个病房中均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舒巴坦、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50.0%,R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明显较高。结论与普通病房相比,RICU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较高,革兰阴性菌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给予临床诊治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45例,普通组实施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氧分压等临床指标。结果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62.22%,治疗组有效率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8,P<0.05);治疗组血氧分压(PaO2)为(81.44±0.84)mm 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2.28±0.92)mm Hg、血氧饱和度(SaO2)为(91.88±1.34)%、pH值为7.38±0.06,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灌洗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注射与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观察氨溴索肺部灌洗对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90例,采用数字化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组(静滴组)44例和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组(灌药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组经纤维支气管镜给予生理盐水灌洗,并静脉滴注氨溴索30mg/次,2次/d;灌药组经纤维支气管镜给予氨溴索60mg/次,2次/周灌洗。2组1个疗程均14d。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痰液黏液密度(mucous density,MD)、脓性黏液(purulent mucous,MP)、黏液体积(mucous volume,MV)变化、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变。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D评分和MP评分均降低,MV评分均升高,痰量均减少(P0.05);灌药组治疗后MD评分(1.07±0.33)、MP评分(0.65±0.26)低于静滴组[(1.31±0.46、0.91±0.31)分](P0.05),MV评分(1.31±0.62)高于静滴组[(1.29±0.59)分](P0.05),痰量[(106.49±19.34)mL/d]较静滴组[(145.62±21.73)mL/d]减少(P0.05);2组治疗后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V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灌药组治疗后FEV1[(78.44±13.62)L]、FEV1/FVC[(65.52±5.43)%]、FVC[(1.45±0.43)L]均高于静滴组[(66.71±12.35)L、(55.95±7.37)%、(1.21±0.39)L](P0.05);治疗后灌药组超氧化物转化酶[(301.7±56.1)u/mL]高于静滴组[(221.4±51.1)u/mL](P0.05),白细胞介素-8[(53.9±11.7)ng/L]、肿瘤坏死因子-α[(16.3±8.6)ng/L]、丙二醛水平[(60.8±11.6)nmol/mL]低于静滴组[(66.7±16.2)ng/L、(24.1±7.5)ng/L、(71.4±15.4)nmol/mL](P0.05)。结论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灌注氨溴索可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痰量,提高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过程中,探索肺复张的时机。方法:选取3例并发ARDS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设置呼吸机基本参数:通气模式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潮气量(Vt)6~8mL/kg,较高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氧合目标是否达到,平台压是否急速增加和>40cmH2O,是否出现CO2潴留,决定是否使用肺复张。结果:患者均存活,均未出现气胸,行肺复张1例,颈部出现皮下气肿,在肺复张过程中需要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血压稳定。结论:ARDS时,如果在增加PEEP后,PaO2有改善,平台压<30cmH2O(肥胖者<40cmH2O),应保持在这个水平直至持续30h。肺复张动作的适应症是:ARDS时,PEEP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仍然存在的顽固性低氧血症。肺复张动作的时机是:如果PEEP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氧合仍不稳定,平台压越来越高,降低潮气量不能阻止平台压增加,特别是PaCO2突然增加,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去复张后,调整PEEP可以达到氧合目标的患者,不再作肺复张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对85例接受呼吸机治疗的RICU内的患者,评估主要病因、合并症和并发症,监测内环境紊乱、RICU居住时间以及辅助呼吸类型,以及发生HAP的例数,细菌学监测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在RICU内的滞留时间和使用有创辅助通气是发生HAP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使用有创辅助通气是发生HAP的危险因素(OR=18.581,P<0.05)。RICU内H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2%),以天然耐药菌为主。结论有创辅助呼吸和RICU居住时间是RICU内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RICU中H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而且多数对常用抗感染药物具有天然耐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