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1995年以来出现发作性心前区闷痛,含服硝酸甘油5min内缓解。1997年5月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30~120min。1997年7月22日因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1h急诊收入冠心病监护室。有糖尿病史27年,高血压史3年...  相似文献   
2.
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机制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尤其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功能紊乱、脂质的异常代谢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的作用等方面目前又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1~3]。本实验通过建立兔AS模型,观察主动脉的内皮素受体A亚型(ETRA)表达改变,并初...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全身和局部的抗感染具有重要地位.抗生素透入胰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血-胰液屏障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抗生素透过血-胰液屏障的浓度梯次,本文推荐在急性胰腺炎中依次选用下列抗生素:氟嗪酸、氯霉素、甲硝唑、氯林可霉素、TMP-SMZ、乙基西梭霉素、丙氟哌酸、头孢氨噻肟.  相似文献   
4.
MicroRNA(miRNA)是调节蛋白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大量的miRNAs如miR-150、miR-155、miR-146a、miR-27a等,在巨核细胞细胞核的分化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内颗粒脱落形成血小板、血小板成熟并具有活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血小板中也具有功能完整的miRNA调控机制,因此某些miRNA在血小板的表达水平与血小板特异性激动以及病理状态的反应性相协调。该文对miRNA在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功能中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大急性胰腺炎的应用: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鼠心肌肥厚过程中microRNAs(miRNAs)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肾上腹主动脉缩窄(abdominal aorticconstriction,AAC)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肥厚心肌中miRNAs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AAC后1周,心重/体重比以及心肌肥厚标志分子心房钠尿肽、β-重链肌球蛋白的编码基因Nppa、myh7表达明显升高,表明心肌肥厚模型建立成功;对肥厚心肌的miRNAs表达检测表明,miR-199a表达显著升高,miR-1、miR-133、miR-181a及miR-499表达显著降低。AAC后4周,miR-21、miR-24和miR-214表达显著升高,miR-181a表达显著降低,miR-23a、miR-133、miR-145、miR-199a和miR-499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心肌肥厚后miRNAs表达发生改变,可能在心肌肥厚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NO)即内皮衍生的舒张因子(EDRF)是调节正常血管张力的重要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内皮素及其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来的研究表明,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冠心病临床也有迹象表明内皮素系统参与了其发病。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并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的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中成药心脑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引起人前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毒性作用和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以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及利用细胞增殖测定试剂WST-1,分别测定U937细胞损伤和增殖情况。结果:心脑瑞2.5 ̄25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50μg/ml oxLDL引起的U937细胞释放LDH,并能显著抑制5μg/ml oxlLDL引起的脑瑞2.5 ̄25μg/ml ox  相似文献   
10.
烧伤治疗和休克、休克肺及脓肿方面处理的进展,使40岁以上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仍有约15%在伤后72小时“烧伤休克”期内死亡。有人认为补体在其中起了决定作用。为研究补体在烧伤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下降中的影响,作者做了如下实验。将120只雌鼠分为四组:耗竭补体-烧伤组、正常补体-烧伤组、耗竭补体-对照组和正常补体-对照组。采用眼镜蛇毒素耗竭补体,烧伤组均行50%T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