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术致大鼠心肌肥厚 ,VG染色和图象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重构 ,Northern杂交测定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 1周即呈现心肌肥厚 ,其程度随时间进展而加重。与假手术组比较 ,左室心肌总胶原容积百分比 (CVF- T)于术后 2周增高 ,CVF- T和无小血管视野胶原容积百分比 (CVF- NV)于术后 4,8周均显著增高 (P<0 .0 1)。左室心肌组织 ,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于术后 1周明显增高 ,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于术后 4周至假手术组水平 ,而 型胶原 m RNA表达则于术后 8周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 :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伴有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 ,心肌 , 型胶原 m RNA表达增加可能是心肌胶原合成增加致心肌胶原网络重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63.
因受冠状动脉解剖、心脏跳动和呼吸运动等影响,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有许多局限性。最近,缩短T_1的造影剂可增加血管和周围组织间的对比度,已成功应用于外周血管的磁共振造影,该文旨在评价造影剂增强屏气三维磁共振成象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 50例可疑冠心病人,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7岁,平均体重81.3kg,取仰卧位,采用具有梯度过载设备的1.5T(Tesla磁场强度单位)全身MR扫描仪检查。应用环形极化体部阵列线圈接受信号以增加信噪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体外氧化压降低环境中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电穿孔技术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计算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常氧和低氧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1β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质粒转染前后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膜表面抗原决定簇、荧光报告蛋白空质粒或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组转后的组间差异,一氧化氮酶法鉴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依赖性一氧化氮的释放活性,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分化程度。结果质粒转染效率约20%;转染20h,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在常氧中及低氧中均有表达,表达程度与氧浓度无关(P>0.05);低氧及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P<0.05);1β亚基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1%低氧3h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开始表达,6h时表达成倍增加,12h达高峰,24h表达回到基线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常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总细胞数40.2%±4.3%,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53.8%±3.7%(P<0.05);孵育10天后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51.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6.2%±6.6%(P<0.05)。转染后低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总细胞数46.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0.2%±5.0%(P<0.05);孵育10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59.0%±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76.1%±1.9%(P<0.05)。低氧较常氧易促一氧化氮释放,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使一氧化氮释放增加,释放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量成正比,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低氧环境加快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扩增,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同样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能有效地应用于转录水平进行基因干扰治疗,并在低氧环境中增效,有助于促进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为进一步诱导体内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5.
低氧诱导因子修饰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转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后,EPCs在体外的扩增及迁移功能改变及对体内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在人外周血EPCs中导入人HIF-1α基因。结果转染后的EPCs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并被特异性siRNA-HIF-1α中度抑制;功能学检测示HIF-1α过表达增加了EPC在体外的分化、扩增、迁移;内皮细胞(EC)标记物CD31、VEGFR2、eNOS及VEGF、NO分泌增加;移植HIF-1α-EPCs至缺血下肢后可见外源性EPCs存在于缺血部位;HIF-1α-EPCs较对照组进一步促进体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加。结论在体外,HIF-1α转染后的EPCs扩增及迁移功能改善;在体内,可促进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估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否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并探讨替米沙坦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95例患者(≥60岁)按NCEP—ATP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MS)组63例,对照(非MS)组32例,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确诊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30例采用替米沙坦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m后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明显受损(4.90±3.0)%,与正常对照组(15.08±4.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与年龄、空腹虹糖、胰岛素、HOMA、体重指数呈负相关。随访3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替米沙坦服用4m后,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9.37±2.97)%,与治疗前(5.65±3.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亦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及非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损害。替米沙坦能够有效地改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基因沉默对巨噬/泡沫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以及单核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RNA干扰原理,设计合成EMMPRIN-siR-NA。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巨噬、泡沫细胞中EMMPRIN基因和蛋白被抑制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对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迁移实验观察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对单核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采用EMMPRIN-siRNA转染巨噬、泡沫细胞,抑制细胞内EMMPR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1)后使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减少了50%和40%。此外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使单核细胞在趋化因子MCP-1、VEGF趋化诱导下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EMMPRIN基因沉默使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活性明显减弱同时使单核细胞的趋化迁移能力降低。由此可见EMMPRIN在MMP的表达、活化及单核细胞迁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8.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指在适当的容量负荷情况下,收缩压〈90mmHg,临床出现重要脏器的低灌注状态,血流动学指标心脏指数〈1.8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20mmHg。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面积心肌坏死所致的左室功能障碍,其梗死范围(包括严重缺血的濒危心肌)通常超过左心室重量的40%。  相似文献   
69.
钙通道阻滞剂的血液流变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循环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调控 :(1)心脏的泵血功能 ;(2 )受神经、激素或局部代谢产物刺激调节的血管舒缩活动 ;(3)血液的流动性。在通常情况下 ,前二者的作用无疑占主导地位 ,循环功能发生障碍时可以通过增加心输出量和 (或 )扩张血管而得到改善 ;但当心脏泵血功能贮备及血管舒缩功能贮备均耗尽时 ,良好的血液流动性将对组织灌流起到关键作用。1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对象是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变形和流动特性。牛顿液体在刚性管内作稳定流动 ,称为层流 ,靠近管壁的液体流动速率慢而剪切力高 ,越靠近轴心流动速率越…  相似文献   
70.
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而介入后冠脉再狭窄的发生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虽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对许多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被发现可有效抑制再狭窄的关键步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PAR的药物配体正是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两种重要药物贝特类降脂药和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由此提示PPAR及其配体药物可能在预防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中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