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3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192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房颤与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颤(AF)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卒中则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证实AF增加了美国人卒中的危险性,接近于TIA。AF者缺血性卒中年发生率为5%,是无AF者的6倍,半数由AF引起的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中,绝大多数AF引起卒中是因血液瘀滞左心房及附壁血栓而产生脑栓塞所致,但约有25%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疾病、其他部位的心原性栓子或主动脉近端粥样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表达及其与能量贮备的关系。方法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饲养,分批于实验第8、12、16、24 周处死,同期设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UCP2 mRN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荧光测定法检测肝脏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12-24周从脂肪性肝炎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伴肝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肝脏UCP2表达逐渐增强,UCP mRNA转录于24周达高峰,较对照组升高4.2倍, t=16.474,P<0.01;模型组肝脏ATP含量则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24周为(1.99±0.66) ×108μmol/g,对照组为(2.97±0.48)×108μmol/g,t=3.248,P<0.01。模型组肝脏UCP2 mRNA 转录的相对数值与其ATP含量呈密切负相关,r=-0.93,P<0.01。结论持续24周高脂饮食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模型大鼠肝脏UCP2表达增强而ATP含量减少,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一期行后腹腔镜下双侧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PLBNU)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5例临床拟诊为原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UC)的肾移植患者行RPLBNU。早期采用传统RPLB-NU治疗11例,近期4例实施改良RPLBNU。结果:15例行RPLBNU均成功,未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340.3min;平均出血量173.3ml,1例患者输悬浮红细胞400ml;术后平均使用吗啡当量20.7mg;术后平均下地活动时间4.1d;平均住院时间11.1d。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口服免疫抑制剂,并且无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改良RPLBNU更安全,患者术后恢复更快。除1例在术后27个月时发生左卵巢局部复发而放弃治疗失随访,平均随访46.0(17.0~73.5)个月,1例因膀胱肿瘤复发相继行膀胱肿瘤电切及膀胱部分切除治疗,仍存活。结论:肾移植术后RPLBNU,尤其是改良RPLBNU,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对移植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术前前列腺体积对于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3月216例经前列腺穿刺括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行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前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测定的前列腺体积将患者分为较小前列腺组( <30 ml)103例(47.7%)、中等前列腺组(30 ~60 ml)71例(32.9%)和较大前列腺组( >60ml)42例(19.4%).术前资料包括患者确诊时年龄、体质指数(BMI)、PSA、前列腺体积、穿刺阳性百分数、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等,术后组织病理学参数包括患者大体病理Gleason评分、是否存在术后病理升级、病理分期、切缘情况等.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组织病理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患者术前PSA值随前列腺体积增大而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BMI、穿刺Gleason评分、穿刺阳性百分数及临床分期等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体积前列腺与较差的组织病理学预后相关,小体积前列腺痛患者术后Gleason评分较高(P =0.034),更容易出现大体病理升级现象(P=0.037),术后病理分期晚(P=0.025),特别是包膜侵犯的发生率增高(P =0.013).前列腺体积由小至大3组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35.0%、33.8%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2). 结论 前列腺体积较小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组织病理学预后较差,肿瘤恶性程度高、病理分期晚,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整体组织病理切片(前列腺大切片)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RE、前列腺穿刺活检、MRI、DWI在前列腺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3月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19例患者临床资料,除外未行MRI/DWI检查、前列腺手术史、已行内分泌治疗等患者9例,符合条件患者10例,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前收集患者的DRE、前列腺穿刺活检、MRI、DWI资料,术后将前列腺标本制成前列腺大切片。应用"六分区法"对前列腺进行分区,DRE检查记录前列腺结节所在区域,前列腺穿刺活检12针依位置编号将阳性者归入相应区域,与术后整体组织病理进行比对。两位阅片者"盲法"进行阅MRI和MRI/DWI片,每个分区分为5档进行评价:1.正常;2.可能正常;3.不确定;4.可能是癌;5.肯定是癌,当两位阅片者所得结果的平均值≥4时,认定该区域是MRI或MRI+DWI评估为前列腺癌的区域。结果:在10例前列腺癌患者共60个分区中前列腺大切片证实的前列腺癌区域为27个(45%),基底部、中部、尖部的前列腺癌区域分别为8个(40%)、11个(55%)和8个(40%),前列腺癌呈明显的多灶性分布。DRE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29.6%、72.7%,低于其他检查方法,前列腺穿刺活检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5.6%、81.8%,与MRI的诊断价值类似(51.9%和84.9%),引入DWI参与前列腺癌的定位诊断,可维持特异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MRI的敏感性至77.8%。对于前列腺尖部、中部MRI诊断的敏感性较差(37.5%和45.5%),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100%和100%),引入DWI可将前列腺尖部、中部MRI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75%和81.8%。结论:MRI在前列腺癌定位中的价值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相似,但明显优于DRE;引入DWI可以明显提高MRI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于前列腺尖部和中部的肿瘤。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人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分泌规律和丙酮酸乙酯(EP)对其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12只SD大鼠处死后,取出胰腺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将所得细胞悬液按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TAP组及EP组.TAP组及EP组加入相同剂量的TAP(终浓度3 nmol/L),EP组同时加入EP(终浓度28 mmol/L),在3、6、12及24 h分别取细胞样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MGB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P组及EP组的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随TAP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调(P<0.05);与TAP组比较,EP组的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则下调(P<0.05).TAP组组内比较显示,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TAP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且以12h及24 h时升高明显(P<0.01),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s=0.971,P<0.01;rs=0.966,P<0.01).结论 TAP可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HMGB1的释放.急性胰腺炎早期的TAP与晚期的HMGB1之间存在着时间的正向联系.EP可抑制HMGB1的释放.  相似文献   
87.
肥胖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晓东  范建高  王国良 《肝脏》2003,8(4):52-54
肥胖作为危害健康的因素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对肥胖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 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 ,NAFLD)的认识正不断加深。研究表明 ,肥胖者中NAFLD的发生率为 5 0 % ,其中重度肥胖者肝活检证实组织学完全正常者仅占 10 % ,单纯性脂肪肝占 3 0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 coholicsteatohepatitis ,NASH )占 2 4%~ 3 0 .5 % ,肝纤维化占2 8% ,肝硬化或肝硬化倾向占 1.5 %~ 8% [1,2 ] ;有的研究甚至认为NAFLD是一种癌前期病变[3 ,4] ,因此肥胖是慢性肝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导致的NAFLD是一种慢性代…  相似文献   
88.
云南玉龙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云南玉龙县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提出防控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调查方法,通过血清学、细菌学、基因诊断等技术进行判定。结果共分离到5株鼠疫杆菌,均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试验阳性。均带有Pgm 、PstI 、FI 、Vwa 等毒力决定因子;疫区犬血清阳性率为23.5%;猫血清阳性率为26.7%。结论细菌学证实玉龙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鼠疫流行处于活跃期;血清学证实古城区为新的鼠疫疫源区(县);阳性血清动物分布面积210km2,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齐氏姬鼠及大绒鼠是本地区优势鼠种,玉龙绒鼠有局部分布。特新蚤指明亚种,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分离的鼠疫菌与滇西纵谷型及滇闽居民区型菌株生化特性不同,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接近。  相似文献   
89.
5例钡中毒的救治王国良丁关中周一明金志成(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311400)关键词钡中毒我院1997年1月救治2家5口人因吃了硝酸钡污染的年糕所致急性钡中毒。其主要表现为严重低血钾、心肌中毒、心律失常及呼吸肌麻痹。急诊入院时中毒物不明,2例较重者先后...  相似文献   
90.
发热、皮疹、多脏器损害、淋巴结肿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皮疹、多脏器损害、淋巴结肿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张丕利黄自平王国良1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1个月,皮疹7天,少尿3天于1996年6月26日住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夜间出现右上腹隐痛,开始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