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V(简称V因子)在重型肝炎(简称重肝)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肝患者进行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生重肝时V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②在病情最重时随着V因子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逐渐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③在病情加重时,PTA较V因子先下降,而在病情恢复时PTA较V因子先上升;④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其中10例(92.86%)是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下降的时间;⑤V因子与PTA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①V因子是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更为特异;②若能同时测定PTA及V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2.
1994年Chang等[1]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从1例AIDS患者的Kaposi's肉瘤(KS)组织中分离到2段独立的核酸片段,经进一步研究确认为一种新的人类疱疹病毒,研究者称之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也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herpesvirus 8,HHV-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游绍莉  周玲玲 《人民军医》2006,49(6):357-358
HBV慢性感染自然发展病程较为复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感染的年龄、病毒类型、宿主及其他因素。根据病毒活动状态及宿主免疫状态的变化,慢性HBV感染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免疫转换期)和HBeAg阴性乙型肝炎期(免疫逃逸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HE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为HEV相关肝衰竭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4例HEV相关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分型、分期、转归、生化指标等临床特点,比较单纯HEV相关肝衰竭、重叠HBV感染的肝衰竭差异.结果 戊型肝炎患者中共有134例发生肝衰竭,占住院戊型肝炎总数的8.45%.单纯HEV相关肝衰竭患者68例,重叠HBV肝衰竭患者66例.两组年龄分别为(56.12±14.29)岁及(48.59±10.91)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HEV感染组患者老龄患者比率(≥60岁,45.59%)明显高于重叠组患者(13.64%,P<0.05).单纯组及重叠组患者TBil最高值无差异(P>0.05),但单纯组ALT更高,两组分别为(1250.90±1593.97) U/L和(616.26±797.62) U/L(P<0.05);两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分别为0.72±0.07及0.6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衰竭患者病情转归、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HEV相关肝衰竭患者年龄较大,转氨酶较高,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更高,但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人肝细胞离线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离体血浆的可行性,为开展离线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基因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将细胞培养于费森尤斯血浆滤过器(Psu-2S)中,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后离体血浆作为治疗对象,先行2h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然后应用构建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对其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 生物反应器建立过程顺利,无菌技术达到要求,细胞培养液离心检测未见细胞漏出,生物反应器外腔液中细胞活力平均达95.6%,细胞增殖旺盛.肝衰竭患者血浆在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分别为(176.19±54.14)μmol/L,(50.10±16.8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02),白蛋白、尿素氮、血糖等指标在胆红素吸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在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胆红素分别为(50.10±16.85)μmoL/L,(30.27±15.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9,P=0.000);同时尿素氮(UERA)明显升高(t=15.4,P=0.000);血糖(GLU)明显降低(t=5.67,P=0.0013);白蛋白治疗前后分别为(6.13±2.04)g/L及(7.19±2.4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134).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细胞繁殖活性良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胆红素有较好的吸附及代谢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蛋白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未定病因肝衰竭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6例未定病因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定病因肝衰竭的发病比例较高,占同期肝衰竭总数的6.50%,发病率仅次于HBV相关肝衰竭及酒精性肝衰竭.未定病因肝衰竭分型主要是亚急性肝衰竭(39.88%),其次是慢加急性肝衰竭(36.50%)和急性肝衰竭(23.62%),而其他类型肝衰竭(明确病因肝衰竭)主要分型是慢加急性肝衰竭(92.16%).与我国最常见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比较,未定病因肝衰竭肝功能恶化程度更明显(ALT、AST、TBil更高,PTA更低),ALP及白细胞平均水平也更高.未定病因肝衰竭好发于青中年患者(18~60岁,56.13%),其次是青少年(<18岁,28.53%),老年患者(≥60岁)占15.34%.未定病因肝衰竭预后较差,总的治愈好转率仅占26.07%,青少年患者好转率为31.18%,青中年患者25.14%,老年患者20.00%.在3种类型肝衰竭分型中,以急性肝衰竭转归最差,好转率仅12.99%,亚急性肝衰竭好转率为34.62%,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为25.21%.结论 未定病因肝衰竭近年来发病比例增加,好发于青年及儿童,以亚急性肝衰竭多见,转归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及普通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组6例患者中,4例经住院治疗1个月后临床好转出院,1例在治疗结束20 d后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出院后1个月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在恢复后1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对照组6例患者中存活2例,1例肝移植,3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功能良好,初步论证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134例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一般资料 解放军第302医院近期收治的单纯戊型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肝炎共134例,其中男110例,女24例,男:女4.58:1,平均45.7岁。自认有不洁饮食史患22例。重型肝炎患15例,其中死亡3例。单纯戊型肝炎患77例,乙戊重叠感染肝炎患5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停药后肝炎复发情况。方法观察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6个月以上的临床表现。结果免疫耐受期的9例患者中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停药6个月内4例有效患者均出现复发。非免疫耐受期患者中显效13例(13/113,11.50%),有效90例(90/113,79.65%),无效10例(10/113,8.85%)。治疗期间复发11例(11/113,9.73%),均为有效病例。停药后6个月内,显效患者中7例(7/13,53.85%)出现病情复发,有效病例中69例(69/79,87.34%)出现复发。突然停药组与逐步停药组患者治疗前ALT水平无显著差别,但停药后半年内最高ALT水平突然停药组明显高于逐步停药组(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但复发率较高,建议长期应用以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宜应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