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目的]探讨电针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3个月后进行骨密度的检测及卵巢、肾上腺形态学光镜观察.[结果]电针组能明显提高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部分改善卵巢、肾上腺组织形态,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抗因糖皮质激素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对医护人员进行土拉弗氏菌病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土拉弗氏菌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160名医护人员进行土拉弗氏菌相关知识教育,采用以集中培训为主,和个别一对一宣传教育以及资料宣讲发放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并将宣传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医护人员在宣传教育前后对土拉弗氏菌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宣传教育后的知晓率较教育前显著提高(χ2=64.56,P<0.0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土拉弗氏菌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胸外科剖胸手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1/2005—1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00例。对100例胸外科开胸手术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肋问神经冷冻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胸部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术后1,2,3周分别对每组患者用PURTTAN BENNET肺功能测定仪器行肺功能检查,主要检测反应术后早期实际肺功能的指标(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客观评价肋间神经镇痛治疗在胸外科剖胸术后镇痛的作用。 结果: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20,8.23,P〈0,05)。②肋间神经冷冻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时间较快。术后第3,7天,肋间神经冷冻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2&;#177;10)%比(41&;#177;13)%,(67&;#177;14)%比(48&;#177;13)%,P均〈0.01];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9&;#177;10)%比(43&;#177;12)%,(65&;#177;12)%比(52&;#177;15)%;P〈0.01或0.05]。③术后第14,21天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及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对剖胸手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不会对肋间神经造成永久性损害,可使患者术后肺功能早期恢复,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利用多西环素开放(Dox-on)可调控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将AT2R基因引入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并经两次抗生素的筛选建立起了受四环素类似物多西环素(Doxycicline,Dox)紧密调控、表达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subtype2receptors,AT2R)基因的双重稳定VSMC细胞系,在此基础上对细胞周期素激酶抑制蛋白-P21的表达受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Dox可调控表达AT2R基因的双重稳定大鼠VSMC细胞系。将该VSMC细胞系随机分为8组:①未转染对照组。②未转染+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组。③转染组。④转染+AngⅡ组。⑤转染+AngⅡ+Dox组。⑥转染+AngⅡ+Dox+CV-11974组。⑦转染+AngⅡ+Dox+PD123319组。⑧转染+AngⅡ+Dox+CV-11974+PD123319组。应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该双重稳定表达AT2R的VSMC细胞系中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AngⅡ及其1,2型其受体拮抗剂干预上述细胞,观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加入Dox前转染组p21表达处于高水平,其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分别为118.363±19.225,0.196±0.013;AngⅡ1×10-7moL/L干预VSMC后p21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为51.761±4.429,0.032±0.014(t=13.10,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8.
超声随访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57例肝泡球蚴病患者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的超声检查结果,评价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方法 对血清学检查(ELISA)阳性和经B型超声检查确诊的57例肝泡球蚴病患者给予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同法复查,根据疗后B超声像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7例患者使用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B超检查9例钙化痊愈,35例部分钙化好转,8例退化稳定,5例扩大恶化。结论 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有效,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阿苯达唑等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rsBCG-Eg95)。 方法 分别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和pGEX-4T-Eg95重组质粒为模板, PCR扩增获117 bp 的BCG抗原85B(BCG-Ag85B)信号肽序列和 471 bp 的Eg95基因序列。将这两个序列定向克隆至大肠埃希菌-BCG穿梭质粒pMV261, 经酶切、 PCR扩增及测序鉴定得到重组质粒pSMEg95。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导入BCG菌构建rsBCG-Eg95疫苗,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并经PCR扩增鉴定。 结果质粒pSMEg95经双酶切、 PCR扩增及测序鉴定, 证实克隆基因Ag85B信号肽和Eg95基因序列正确插入载体pMV261, 并将此重组质粒导入BCG菌, 经PCR扩增鉴定证实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 (rsBCG-Eg95)构建成功。 结论 构建了含有BCG信号肽Ag85B和保护性抗原Eg95基因序列的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rsBCG-Eg95。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评价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研究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进展及其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以泡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血清(25、50、100 μL)和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分别对肝星状HSC?T6和LX?2细胞进行体外刺激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 Col1)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量。收集泡球蚴感染1、2、4、6、8个月小鼠血清和肝脏,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ol1和α?SMA含量,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动态观察肝脏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 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可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不同血清剂量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 = 126.50、FLX?2 = 201.50,P 均< 0.05);其中100 μL血清对HSC?T6和LX?2细胞促增殖率最高,HSC?T6和LX?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73.36 ± 206.34)%和(940.38 ± 61.65)%。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均上升;且以100 μL血清刺激后Col1和α?SMA含量最高,分别为(20.99 ± 2.01) ng/mL和(305.52 ± 16.67) pg/mL。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均可体外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142.65 ± 9.17)%和(189.99 ± 7.75)%、(118.55 ± 8.96)%和(122.54 ± 0.21)%、(156.34 ± 17.45)%和(160.59 ± 31.41)%,不同刺激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 = 11.24、FLX?2 = 47.72,P均 < 0.05);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含量均增高;且以泡球蚴作用最为明显,Col1和α?SMA含量分别为(4.43 ± 2.23) ng/mL和(285.20 ± 90.67) pg/mL。泡球蚴感染后1~8个月,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持续增加;小鼠血清中Col1水平在感染后6个月达最高,为(280.26 ± 23.04) ng/mL;α?SMA水平在感染后8个月达最高,为(33.68 ± 4.45) ng/mL。结论 泡球蚴持续感染可促进肝星状细胞体外增殖及小鼠血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升高,引起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泡球蚴感染阶段是引起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