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徐伟红 《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781-781
刘寿文 ,男 ,194 6年 7月生 ,江苏省泰州市人 ,196 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曾先后担任华北制药厂 (下称华药 )技术员、工段长、车间副主任、企业管理处副处长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 ,华北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现任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华药集团 )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华北制药股份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从 1978年开始 ,他作为主要参与者 ,从事链霉素过滤、精制新工艺的研究 ,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使华药链霉素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打入了国际…  相似文献   
32.
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活动性胃溃疡3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国产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活动期胃溃疡的临床症状、内镜下黏膜变化及组织学炎症的改善情况,随访患者6个月、1a溃疡复发率。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将72例Hp感染的活动期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Hp三联方案之一(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使用瑞巴派特,瑞巴派特每次100mg,tid;第2~8周,雷贝拉唑每次10mg,qd,联合瑞巴派特,每次100mg,tid,po;对照组:第1周,给予Hp根除三联方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第2~8周,予奥美拉唑每次20mg,qd,po。治疗8周末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随诊所有患者6个月、1a溃疡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第8周末复查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及黏膜炎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8周末胃镜下溃疡黏膜活动性炎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随访1a的溃疡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活动性胃溃疡能够更好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白藜芦醇及人参提取物不同时间处理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UVB照射2BS细胞不同时间,将5μmol/L红景天苷、10μmol/L白藜芦醇及25μ g/ml人参提取物提前2小时加入细胞或者于照射后加药,培养一定时间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红景天苷和白藜芦醇于照射前加药或者照射后加药均能有效上调UVB照射后的2BS细胞活力(P<0.05),而人参提取物提前加药能有效逆转UVB照射后2BS细胞活力的下降(P<0.05),于UVB照射后给药则无此作用(P>0.05).结论:三者均能有效保护2BS细胞,减少UVB诱导的损伤,红景天苷和白藜芦醇对细胞照射后的损伤修复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检测血浆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在溃疡型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胃镜检查的患者547例,根据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72例、非萎缩性胃炎伴有其他病理病变232例、萎缩性胃炎42例、消化性溃疡82例、上皮内瘤变15例、胃癌104例(溃疡型胃癌43例,其他型胃癌61例)。采用TRFI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分别检测其中447名胃病患者血浆PGⅠ、PGⅡ水平,并计算PG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GR诊断溃疡型胃癌的效能。结果 TRFIA与CMIA检测PGⅠ和PGⅡ的结果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4、0.982,P0.05)。TRFIA与CMIA检测PGⅠ高值(TRFIA检测PGⅠ的结果≥240 ng/mL)样本的一致性较差。与消化性溃疡组比较,胃癌组血浆PGⅠ水平及PGR显著降低(P0.05),溃疡型胃癌组PGR显著降低(P0.05),其他型胃癌组血浆PG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溃疡型胃癌组血浆PGⅡ水平及PGR显著高于其他型胃癌组(P0.05)。PGR诊断溃疡型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最佳临界值为18.20,敏感性为72.1%,特异性为70.8%;诊断胃癌的AUC为0.797,最佳临界值为18.37,敏感性为79.8%,特异性为70.8%。结论 TRFIA与CMIA检测PGⅠ、PGⅡ的结果相关性较好,TRFIA检测上限高于CMIA。PGR对溃疡型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采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ecA基因相关高变区(HVR)长度多态性分型了解MRSA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情况。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38株MRSA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MRSA mecA基因HVR,据扩增片段大小差异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38株MRSA被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其中C型23株(60.53%)、A型7株(18.42%)、B型3株(7.89%)、D型2株(5.26%)、未分型3株(7.89%)。C型在临床各科室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老干部科。MRSA呈严重且多重耐药,故首选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和替考拉宁。结论医院内存在着MRSA菌株的克隆传播,应加强检测,控制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采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Genesil-1(简称pG)转染32DP210细胞,从中寻找最佳的参数。方法:分别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transfast、脂质体DMRIC-E和电穿孔法,将能表达G418抗性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质粒pG转染32DP210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并测定瞬时转染率;通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结果:本实验室电穿孔法介导的32DP210细胞转染其最佳电转条件为电压270 V,电容950μF,DNA剂量14μg。48 h后电穿孔法的转染效率达50.81%,其它三种方法转染效率都小于3%。结论: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G转染32DP210细胞是最佳的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37.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465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采用博赛显色平板,联合YBC卡经Vitek-32仪器鉴定,使用CANDIFAST真菌药敏试验板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465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为主(71.8%),光滑念珠菌次之(9.2%),位居第三是近平滑念珠菌(6.2%)。在6种抗真菌药物中对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敏感率(90.9%),制霉菌素次之(87.1%),5-氟胞嘧啶(84.7%)更次之。结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且咪唑类药有交性,5-氟胞嘧啶易产生诱导耐药。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2016年7月—2017年3月来上海某医院门诊就诊的10 67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 67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或同时进行NG、CT和UU测定。结果 NG、CT和UU 3种病原体总检出率分别为1.47%、7.57%、71.27%,其中合并感染756例。检出率以21~30岁年龄段患者最高。在男性患者的样本中,CT的检出率为10.60%,UU的检出率为33.05%,NG的检出率为32.70%。在女性患者中,UU的检出率居首位,为72.16%,CT检出率为7.51%,NG检出率最低为0.89%。结论 UU和NG的检出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3种病原体检出的阳性样本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方法在浙江省地区收集1370例汉族人血液标本,对其ALDH2基因12号外显子的特定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应用基因芯片法判定基因型。结果ALDH2变异型等位基因在浙江省部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44.5%;此人群的ALDH2基因型频率分布与上海人群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而与洛阳人群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部分汉族人群ALDH2基因变异型有将近一半,表明此人群中ALDH2酶活性缺乏者占近半数;中国汉族人群的ALDH2基因多态性似存在南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