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8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通过梳理四逆散相关文献对四逆散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疏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4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主要由车祸、坠落伤等所致神经功能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因其损伤性大、致残率高而广受医学界的关注,目前SCI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治疗的手段也很有限.研究表明,SCI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均可致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死亡,控制或减少SCI后神经细胞的死亡,成为治疗或促进SCI恢复的重要环节.迄今为止,在SCI中发现的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有凋亡、坏死、坏死性凋亡、焦亡、自噬和铁死亡.本文就上述几种细胞死亡方式及分子信号机制在SC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究SCI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3.
我院 1 996~ 1 999年共实施小儿骶管麻醉 60 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60 0例 ,男 4 70例 ,女 1 30例 ,年龄 2天~ 3岁。手术时间 2 0~ 1 50min ,平均4 6min。其中包括腹部、盆腔、会阴、下肢手术等。1 .2 麻醉方法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 0 .0 2mg/kg、鲁米那钠 4mg/kg( 3个月内婴儿不用 )。入室后给予氯胺酮 2~ 5mg/kg ,安定 0 .1~ 0 .2mg/kg肌注。入睡后面罩吸氧 ,并建立静脉通道取左侧卧位 ,以 7号针头行骶管穿刺 ,先辩明骶骨角和骶袭孔 ,在两骶骨角中间略后与皮肤呈 30~…  相似文献   
44.
急诊“危险性”出血是急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大量急性失血使机体在短时间内血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急剧下降,低于正常值,无法满足机体对于血液和氧气的需要,其不仅包括创伤和疾病所致的血管性出血,亦包括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出凝血功能异常所致的急性出血。急诊“危险性”出血具有临床发病急、出血量大、致死率高的特点,是急诊医生需要关注的重点。急诊“危险性”出血可出现头晕、乏力、出汗、恶心、心悸及血压下降或晕厥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或死亡;合并慢性疾病、感染、营养不良或有慢性贫血基础者,即使失血量较少也可导致休克或死亡。急性出血时血制品的选择和应用标准一直以来饱含争议,急诊医生对“危险性”出血的快速判断和正确处理,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5.
马英华    张放  陈学磊  邵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5,(11):1956-1958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某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况和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状况,为其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4年连续4年对该矿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2011年和2013年工人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矿118个定点采样和139个个体采样检测显示煤尘定点采样最大超限倍数为7.7倍,个体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CTWA)最大值达5.11 mg/m3,均超于国家标准限值;噪声作业岗位定点采样检测显示,达标率为52.9%,而超标最严重的是打眼工岗位。手传振动检测结果是打眼工接振强度(8.2 m/s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5 m/s2。毒物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合格率为100%。2011年和2013年健康体检结果显示,工人电测听异常率有升高。结论 粉尘和噪声是该煤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煤矿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措施基本可行,但职业病危害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6.
人才是兴国之源,创业之本.作为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供血工作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比较密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及临床救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地(市)级血站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高级人才总量过少、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型人才等诸多问题.如何建设一支地(市)级血站人才队伍,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社会公益的目的,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张放  沙炎   《放射学实践》2012,27(7):742-745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8.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某玻璃钢救生艇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粉尘、化学有害物质(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丁酮)、噪声、手传振动等进行检测,其中粉尘合格率为58.3%,个体噪声合格率为75.0%,手传振动合格率66.7%,苯超标率为100%;且体检发现与职业危害相关的健康损害。提示企业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超标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尘、防毒、防噪、防振动措施。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土贝母苷甲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20只CD-1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土贝母苷甲组(TBMS-I),每组各10只;皮下注射接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浓度为l×107/ml的NCI-H460单细胞悬液100μl,接种1d后开始腹腔给药,TBMS-I给药浓度为5 mg/kg,1/d,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对瘤体积和瘤重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瘤内微血管密度;采用WST-1检测TBMS-I对内皮细胞、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TBMS-I对裸鼠内皮细胞eEND2的VEGFR-2 (KDR)和Tie2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TBMS-I可显著抑制NSCLC的形成,减少瘤内血管密度,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且不减弱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裸鼠内皮细胞eEND2膜上VEGFR-2(KDR)和Tie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MS-I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VEGFR2和Ang2/Tie2信号传导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D-二聚体变化对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 方法 选取急性骨关节感染患儿149例为研究对象,定义为骨关节感染组,并根据是否继发脓毒症将急性骨关节感染组分为普通感染组(108例)和脓毒症组(41例),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儿童7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检测CRP、ESR、PCT、IL-6及D-二聚体并进行相关比较。 结果 急性骨关节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普通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低脓毒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ESR、PCT、IL-6及D-二聚体升高是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也高于单独检测,分别为95.43%、94.53%。 结论 CRP、ESR、PCT、IL-6、D-二聚体检测在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中明显升高,是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联合检测对预测价值更高,对继发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