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71.
目的:探讨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应用双相正压通气模式(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是否优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pressure support,S-IMV/PS).方法:26例术前无合并症及手术顺利的CABG患者,在术后彻底清醒恢复自主呼吸后随机分为BIPAP模式组(n=13)和S-IMV/PS模式组(n=13),分别在原有呼吸模式和改换对应呼吸模式1 h后,以及再次换回原呼吸模式1 h后,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呼吸参数.结果:BIPAP模式时的气道吸气峰压(Ppeak)明显低于S-IMV/PS时(P<0.05),两组患者用BIPAP和S-IMV/PS时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其他的呼吸参数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CABG术后应用BIPAP模式优于S-IMV/PS模式.  相似文献   
572.
应用自体心包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无支架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1例均存活,顺利出院,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2±5.6个月。1例因中等量反流而行二次手术,其余10例心包瓣膜功能良好。 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治疗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较为理想的方法,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抗凝,手术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73.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9年收治 2例因动脉导管未闭 (PDA)行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出现机械性溶血的患者 ,均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缝闭术。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例 ,男、女各 1例 ;分别为 35岁和 2 6岁。术前均明确诊断为 PDA,动脉导管直径分别为 2 .0 cm和1.2 cm,均为管形 ,无肺动脉高压。 2例均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均于封堵术后 12小时内出现血红蛋白尿 ,胸骨左缘第 2~ 3肋间仍可闻及 ~ 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 PDA封堵处有残余分流 ;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574.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总结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房缺 )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46例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人 ,年龄 40~ 6 2岁 ,平均 (45 7± 4 4)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35例 ,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 2 2例 ;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0例 ;房颤 6例 ,房扑 2例 ;术前肺动脉测压 2 7例 ,肺动脉平均压为 (35 7± 16 7)mmHg,肺动脉平均压最高为 6 3mmHg。房缺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和心包片或涤纶补片修补 ,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 2 2例 ,其中 10例行Kay二叶瓣成形术 ,12例行DeVega成形术 ;二尖瓣成形术 4例 ,行二尖瓣置换术 2例 ,3例合并有房颤病人同期行右房迷宫术。结果  46例病人术后全部生存 ,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年龄因素不是房缺手术的禁忌证 ,合并症的同期手术处理是手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5.
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自旋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膜近亲水端的疏水区和疏水核心流动性的影响,评价3种心肌保护方法的作用。方法:将猫分为5组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体外循环中猫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再灌注早期,各组各时间点序参数(S)和旋转相关时间(τc)均明显增大,至再灌注60分钟达峰值后开始恢复;未行心肌保护增大最明显,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增加最小且恢复最佳。结论: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对心肌细胞膜的保护效果优于另两种方法,但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576.
主动脉-左室隧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4例主动脉--左室隧道(ALV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ALVT的主动脉开口位于右主动脉窦上,1例位于左主动脉窦上。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隧道主动脉开口应用补片修补1例,直接缝合3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3例,并处理ASD和PS和冠状动脉--右房瘘各1例。结果:4例全部生存,无早期死亡及术后并发症。随访  相似文献   
577.
顺行灌注冷晶体停搏液及温血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冷晶体及温血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猫随机分为体外循环(CPB)组(Ⅰ)、损伤组(Ⅱ)、冷晶保护组(Ⅲ)及温血保护组(Ⅳ)。观测各组心功能、膜ATP酶活性和膜蛋白颗粒的变化。结果组Ⅰ各时间点各项指标无变化。缺血期间,组ⅡⅣNaKATPase活性下降(P<0.01);组Ⅱ、ⅢCaMgATPase活性下降,膜蛋白颗粒数减少(P<0.05),组Ⅳ无减少(P>0.05)。复灌后,组Ⅳ心功能、CaMgATPase活性恢复正常,NaKATPase活性和膜蛋白颗粒数恢复稍差。结论单纯CPB对心功能、膜蛋白无损伤作用;温血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较好,但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578.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评价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75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3组:并行循环组(CPB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C组。应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心肌细胞膜的区域流动性。结果 CPB组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无明显变化,IR组主动脉阻断(ACC)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明显降低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下降,IPC组ACC及再灌注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虽较CPB组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珉组。结论 IPC能够通过维持心肌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对体外循环中的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9.
约10%~15%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合并胸腺瘤,患者年龄大多≥40岁,且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效率达80%~90%。由于术后大多患者的病情不平稳,MG危象发生率远较未合并胸腺瘤者高,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围术期治疗尤为重要。1990至2002年我科共手术治疗合并胸腺瘤的MG患者86例,现将围术期处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80.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 (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安慰剂.rFⅦa组于术前、术中肝素化后、注射鱼精蛋白前、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前以及应用rFⅦa后15 min、45 min、2 h、24 h、120 h共9个时间点分别采血查血常规及各项凝血指标.安慰剂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rFⅦa,并在相同的时间点采血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术后的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rFⅦ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止血,无栓塞性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死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应用rFⅦa后15 min为(14.1±3.0) s,45 min为(13.5±1.7) s,2 h后为(11.6±1.2) s,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注射rFⅦa后15 min为1.05±0.26,45 min为0.93±0.16,2 h后为1.04±0.19,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异体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而总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FⅦa能有效地改善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需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