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心周脂肪组织(PAT)体积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12-01—2010-01-31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310例,进行腰围、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PAT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结果 (1)冠心病患者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2)男性PAT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1);(3)PAT体积与年龄、性别、BMI、腰围、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有相关性(P<0.05或P<0.0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腰围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PAT体积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04(P<0.01),明显优于腰围和BMI。结论 PAT体积与已知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强的相关性,并且反映了多个传统危险因素的聚类效应。PAT体积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优于腰围和BMI,可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心肌解耦连蛋白-2(UCP2)对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手术组),等数量的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观察周期为30d.UCP2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术后4dUCP2表达上调。并持续增高至30d。(2)手术组细胞凋亡在术后1d升高,4~7d时进入高峰,其后低水平持续存在,而对照组未发现凋亡存在。结论:UCP2参与了压力超负荷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并可能成为干预这一过程的靶基因。[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体外波动性和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正常葡萄糖(5.5 mmol/L,NG)、持续性高糖(25 mmol/L,PHG)、波动性高糖(5.5 mmol/L和25 mmol/L葡萄糖每24 h交替,OHG)和波动性高渗环境(不加入葡萄糖,加入不同量甘露醇控制渗透压与波动性高糖组一致,OC)中连续培养HUVEC 7d。采用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UVEC在不同血糖环境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NG组和OC组比较,发现持续性高糖可以显著升高HUVEC的IL-6、TNF-α和ICAM-1蛋白表达(P〈0.05),而波动性高糖可以进一步放大这种差异(P〈0.05)。在mRNA水平,PHG组较NG组和OC组显著增加IL-6、TNF-α和ICAM-1表达(P〈0.05),而这一趋势在波动性高糖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持续性高糖可以显著增强HUVEC炎症反应,而波动性高糖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94.
目的近年来,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转变,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主动的炎症性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脂质被动浸润。文中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e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18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者,其中129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为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6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63例,另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IL-6/IL-10、TNF-α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CS:6.38±2.52 ng/L vs 1.62±1.71 ng/L,P<0.01),各亚组间进一步比较(AMI:4.84±8.74 ng/L,UA:2.57±2.87 ng/L,对照:1.62±1.71 ng/L,3组间比较,P<0.05);IL-10均高于对照组(AMI:17.56±2.08 ng/L,UA:16.84±2.74 ng/L,对照:15.69±1.78 ng/L,P<0.05),但AMI和UA2组间无明显差异。IL-6/IL-10比值高于对照组(AMI:0.27±0.48ng/L,UA:0.22±0.17ng/L,对照:0.10±0.09ng/L,P<0.05);TNF-α高于对照组(AMI:44.56±30.62 pg/ml,UA:41.12±24.34 pg/ml,对照组:28.61±17.52 pg/ml,P<0.05),但AMI与UA间无明显差异;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AMI:25.5±29.5 mg/L,UA:9.93±11.05 mg/L,对照:4.02±4.29 mg/L,P<0.05);ACS患者中,IL-6与hsCRP成正相关,(r=0.395,P<0.05);IL-6与TNF成正相关,(r=0.249,P<0.05)。结论 IL-6/IL-10、TNF-α及hsCRP水平变化和AC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对其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有效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旨在观察磷酸肌酸钠(creatine phosphate,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PCI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80例ACS患者成功行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6±12.4)岁]和对照组90例[男56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3±12.6)岁]。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ACS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后静脉应用CrP治疗5 d。监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钙蛋白T(troporin T,cTn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n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2(10.3~168.2)pg/ml vs 32.4(10.5~96.8)pg/ml,P<0.01)];而血清MDA、LDH、CK-MB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2(1.00~7.84)pg/ml vs 3.67(0.58~9.82)pg/ml;156.2(84.0~703.5)U/L vs 176.5(94.0~983.7)U/L;11.0(5.0~104.0)U/L vs 14.5(5.0~196.5)U/L,P<0.01)];2组术后血清中cTnT及NO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1.25(0.01~8.5)ng/ml vs 1.37(0.01~9.2)ng/ml;165.5(22.5~437.7)μmol/L vs159.6(20.3~414.4)μmol/L,P>0.05)]。结论 CrP对ACS患者PCI术后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以及川芎嗪+渥曼青霉素组。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心肌梗死面积,缺血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川芎嗪中、高剂量组的血浆CK-MB和LDH水平降低,心肌组织MDA含量减少,SOD活性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减小,Akt磷酸化水平增高,川芎嗪各组eNOS磷酸化水平均增高。渥曼青霉素显著抑制川芎嗪所致的Akt和eNOS磷酸化,并能消除川芎嗪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川芎嗪预处理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与剂量相关,其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保护在体大鼠再灌注损伤心肌。  相似文献   
97.
耳垂皱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耳垂皱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1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耳垂皱褶深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耳垂皱褶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68.8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临床准确度分别为80.65%、67.95%和75.74%;女性患者特异性高于男性;双侧耳垂皱褶显著的患者几乎全部提示前降支病变。结论把耳垂皱褶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皮肤表现是可行的,这将为临床提供一个便利的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与直立倾斜试验(TTT)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查体、DCG、心脏超声、脑血流图、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癫痫、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等疾患,考虑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者,则进行TTT试验。(1)动态心电图检查:每例患者记录24h,监测导联为CM1,CM3和CM5,应用回放式计算机分析系统,分析和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2)直立倾斜试验检查:让患者倾斜站立于60°~90°的倾斜板上15min,每分钟测血压,并连续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如诱发出晕厥或类似平时晕厥发作症状则停止试验。对未诱发出症状者,则让患者再平卧5~10min进行倾斜加异丙肾上腺素试验。结果29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经DCG检出心源性晕厥91例(31.0%),TTT检出VVS149例(50.6%),仍不能查明晕厥原因54例(18.4%)。结论DCG是诊断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阴性时也不能排除心源性晕厥;DCG对未发作VVS者几乎无价值,而TTT对VVS的诊断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健康男性成人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P)的浓度范围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健康的213例男性成人血清α1-AGP浓度。结果:青年组(18~23岁,n=172)和非青年组(24~59岁,n=41)男性血清α1-AGP浓度分别为563.9±29.5mg/L(范围444.5~618.0mg/L),564.5±32.7mg/L(范围460.9~647.5mg/L)。两组比较,血清α1-AG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α1-AGP浓度的95%参考值范围为下限505.0mg/L,上限为623.0mg/L。回归分析表明,213例健康男性的血清α1-AGP浓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353,P>0.05)。结论:健康男性成人95%以上的个体,血清α1-AGP浓度在505.0~623.0mg/L之间,较高的α1-AGP浓度提示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健康男性成人血清α1-AGP浓度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00.
冠状动脉第二对角支为左前降支的一个较小分支,病变累及的机会少,单独第二对角支作为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罕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共行冠状动脉造影405例,225例阳性,其中1例为单独第二对角支阻塞,其心电图表现尚未见报道,作者就此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