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目的研究张应力对深筋膜Ⅰ、Ⅲ型胶原分布及构成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延长模型,延长速度为1mm/d和2mm/d,每12h一个增量,延长率为胫骨长度的10%和20%。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深筋膜Ⅰ、Ⅲ型胶原的变化,以图象分析系统分析I、III型胶原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ANOVA)。结果正常深筋膜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肢体延长后,III型胶原相对含量增加,而1mm/d,延长率20%的筋膜胶原构成最接近正常。结论深筋膜在张应力的作用下其Ⅰ、Ⅲ型胶原的分布及构成发生了变化,1mm/d的延长速度,20%的延长率的方案下深筋膜胶原构成与正常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2.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杭建苓  吕荣  姚芃  郭静  王燕 《天津护理》2007,15(1):48-49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型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为特征,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感染使生理性黄疸加重,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巩膜皮肤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引起核黄疸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留下后遗症。我科于2006年3月30日收治1例新生儿破伤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在全面评估患儿的基础上针对临床症状,我们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患儿出院2个月复查各项指标及幼儿智力测查(CDOC)均正常,现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目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II型胶原mRNA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对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以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BALB/c小鼠110只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5只,设立rhBMP-2/bFGF为实验组,rhBMP-2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2组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I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②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③实验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早于对照组,在术后7,14,21d,实验组ALP分别为(63.85±6.87),(27.12±4.23),(8.93±1.49)IU/g;对照组ALP分别为(27.26±4.13),(70.65±5.92),(39.46±4.72)IU/g(t=12.40,20.85,17.52,P<0.01)。结论:bFGF增强了rhBMP-2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35.
李旭升  胡蕴玉  范宏斌  白建萍  吕荣  王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50-7951,i001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oly-lactic-co-glycolic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PLGA/TCP)和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传代培养的新西兰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分别接种于快速成形的三维支架材料PLGA和PLGA/TCP,单纯接种细胞作为对照组,于接种后不同时间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黏附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PLGA/TCP和PLGA支架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并连接成片,分泌细胞外基质,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实验组之间生长曲线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LGA/TCP和PLGA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等均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而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6.
肢体延长中张应力对肌间结缔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肌肉挛缩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变与肌间结缔组织变化的关系。探讨肢体延长中张应力对肌间结缔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胫骨延长模型,延长速度为1和2mm/d,每12h一个增量,延长率为胫骨长度的10%和20%。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染色,测量肌束膜厚度、观察肌束膜Ⅰ、Ⅲ型胶原,并以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二含量的比例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SPSS)。结果 在偏光显微镜下正常肌束膜主要由Ⅰ型胶原构成,肢体延长后,Ⅲ型胶原相对含量增加,而延长速率1mm/d的肌束膜胶原构成最接近正常;1mm/d 10%延长率厚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1mm/d 20%延长率肌束膜厚度增加(0.01<P<0.05);2mm/d肌束膜厚度变薄(P<0.01)。结论 1mm/d的延长速度的方案下肌束膜胶原构成及厚度与正常最为接近,2mm/d的速度可致构成和结构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b(FS+bBMP)、对照组b(bBMP)、实验组r(FS+rhBMP-2)、对照组r(rhBMP)、对照组FS(FS)及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人小鼠肌袋内,采用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b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在以rhBMP-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r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38.
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照罗帕酮是临床常用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药物,因其与开放和失活状态的通道亲和力大,对器质性心脏病物别敏感,有潜在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可能,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该报告2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顿服普罗帕酮12h后,18例(81.82%)安全复律,提示普罗帕酮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梅毒孕妇的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8例梅毒孕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艾滋病抗体(抗-HIV)进行检测。结果68例被检对象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32.35%,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为11.76%,艾滋病抗体(抗-HIV)阳性率为1.47%。结论梅毒孕妇患HBV,HCV,HIV感染率高于普通孕妇人群。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