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006篇
  免费   31903篇
  国内免费   18210篇
耳鼻咽喉   3173篇
儿科学   5559篇
妇产科学   2000篇
基础医学   20296篇
口腔科学   5714篇
临床医学   40102篇
内科学   30024篇
皮肤病学   3756篇
神经病学   7631篇
特种医学   115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29341篇
综合类   86917篇
现状与发展   85篇
一般理论   12篇
预防医学   36973篇
眼科学   4430篇
药学   39922篇
  458篇
中国医学   29974篇
肿瘤学   15124篇
  2024年   1036篇
  2023年   3895篇
  2022年   9665篇
  2021年   12925篇
  2020年   11376篇
  2019年   6473篇
  2018年   6807篇
  2017年   9278篇
  2016年   7234篇
  2015年   12582篇
  2014年   16902篇
  2013年   20679篇
  2012年   29482篇
  2011年   31300篇
  2010年   27697篇
  2009年   24887篇
  2008年   25539篇
  2007年   24559篇
  2006年   22131篇
  2005年   18067篇
  2004年   12563篇
  2003年   10457篇
  2002年   8126篇
  2001年   7199篇
  2000年   5477篇
  1999年   2218篇
  1998年   680篇
  1997年   652篇
  1996年   548篇
  1995年   456篇
  1994年   404篇
  1993年   272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79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98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54篇
  1979年   21篇
  1977年   14篇
  1963年   17篇
  1962年   18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 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 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发作等级(2.85 ± 0.27 vs 4.75 ±0.12, P < 0.05)、减少大发作概率(53.6% vs 96.5%, P < 0.01) 和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16.22 ± 1.69) s vs (30.29 ± 1.12) s, P < 0.01], 而单相方波和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没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常用的单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15 min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发作等级(3.58 ± 0.16, P < 0.05)、减少大发作概率(66.7%, P < 0.01);但对海马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发作持续时间无影响(均 P>0.05)。此外, 电点燃刺激前预先给予或结束后3 s内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P < 0.05或 P < 0.01), 而电点燃刺激结束10 s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则无上述抗癫痫作用。 结论低频率电刺激抗癫痫作用受波形参数的影响, 其中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老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GAB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丙泊酚组大鼠腹腔注射1%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6 mL/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麻醉后1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采用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及尼氏体(Nissl体)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ABA蛋白量表达。结果麻醉后,2组大鼠肛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2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总里程数逐渐减小,丙泊酚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逸潜伏期、总里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大鼠穿越平台区域次数、时间小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海马区Nissl体存在于细胞浆及树突,染色较深,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丙泊酚组Nissl体消失,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破裂、丢失。丙泊酚组大鼠海马GABA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对大鼠认知功能有影响,并与海马区GAB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家庭干预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回顾和系统评价, 比较不同条件下家庭干预效果的差异。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四大中文数据库及OVID Medline、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EBSCO四大英文数据库中, 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月为止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简明精神病(科)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研究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效果的文献, 以标准化加权均数差( SMD)作为效应量, 采用meta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时间、不同干预类型、对不同病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干预效果差异。 结果共纳入5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SDSS、PANSS分析结果显示:① 干预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好( P < 0.0001、 P=0.0025);② 单独家庭干预比多个家庭合并单独家庭干预的效果更明显( P < 0.0001、 P=0.0131);③ 干预对于病情较重患者效果较好( P < 0.0001、 P=0.0280)。SDSS量表还显示家庭干预对于病程短的患者效果更好( P < 0.0001)。 结论家庭干预更适合病程较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干预应实施较长时间; 单独家庭干预更有利于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康复, 且对于病情较轻患者的阴性症状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与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187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Mohd Sulong疼痛分级、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X线改变、术后2年治疗成功率。结果 术前两组Mohd Sulong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修复术后1周两组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83%较对照组88.41%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观察X线改变率为3.26%较对照组14.74%显著降低(P<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57%较对照组82.11%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能够缓解隐裂性牙髓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女性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保护性因素,为改善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焦虑及抑郁量表对80例女性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性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心理弹性得分为(54.10±8.27)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5)。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年龄、文化程度)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不明显(R2=0.14,F=18.10),当社会支持、SCL-90、人格特质、SAS、SDS进入方程后,对患者的心理弹性具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R2=0.67,△R2=0.46,F=115.22)。结论女性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心理弹性较差,社会支持、SCL-90、人格特质、焦虑抑郁情绪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应重视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发掘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并积极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7.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s)感染主要累及肺部,但对心血管系统损伤作用也不容忽视。CoVs感染引起的心脏损伤并非罕见,其发生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文首先从CoVs引起心血管损伤的证据入手,进一步探讨了CoVs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激活和细胞因子风暴与炎症反应对心血管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相关心血管损伤的可能机制包括,(1)病毒直接作用:CoVs在心肌细胞复制,损伤心肌;(2)RAS系统激活:感染CoVs后,心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表达下调,激活RAS系统,使得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收缩血管功能增强,Ang1-7保护心脏效应减弱;(3)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循环细胞因子和全身炎症反应引起心脏损伤;(4)其他:包括低氧血症和儿茶酚胺心脏毒性。本文就相关内容作一综述,为后续的详尽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原发性肺癌患者经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病例199例。按照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分为两组,Ⅰ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天)和Ⅱ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天)。对于影响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的可能因素在两组间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筛选,再将筛选出来的对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及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部位、肺段切除术、胸膜粘连、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具有多个延长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尽可能减少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