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横断面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1979例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主诉、体征及诊断。就诊患者男女比例为0.71∶1,年龄分布以50~59、70~79岁两个年龄组为主;每天日间8∶00~10∶00时为就诊高峰;头晕、头痛及肢体瘫痪是最常见的主诉,常见的5种疾病为:脑血管病,各种病因所致的头晕、眩晕,各种病因所致的头痛,内科相关疾病所致的神经功能病变,周围神经病。老年人缺血性卒中占神经内科疾病首位。中老年人是神经内科急诊主要的就诊人群,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急诊常见的疾病。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为预测后循环脑梗死的预后,并进一步为预防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11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频率,记录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推测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结果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年龄3992岁,平均(68.1±11.9)岁,男性患者占66.4%。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眩晕(69.1%),肢体无力(47.3%),一般常见的症状为言语不清(29.1%),行走不稳(26.4%)和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4.5%)。最常见的体征为肢体瘫痪(55.5%),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47.3%),共济失调(42.7%),中枢性面瘫(40.0%)和感觉减退(30.0%)。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76.4%),糖尿病(44.5%),吸烟(42.7%),血脂异常(34.5%)和冠心病(26.4%)。病变部位以脑干病变最多(40.9%),其次为后循环供血区多发性脑梗死(31.8%)。大动脉硬化是后循环脑梗死主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33.6%)和颅外动脉狭窄(34.5%)较常见。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头晕/眩晕,肢体瘫痪,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和冠心病,脑干梗死最常见,颅内外大动脉病变是主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93.
气管切开病人病情好转后呼吸平稳,呼吸道分泌物量减少,并能自行咳出痰液者均需进行气管切开试堵管。试堵管约3 ̄5d病人无异常情况即可行气管拔管。传统的堵管物是棉纤头(约4cm长)或小木塞,其缺点是:棉纤头插入有掉入气管内的危险,不安全;棉纤纤维呈絮状,可随呼吸运动吸入呼吸道,刺激气管粘膜引起呛咳或病人不适;固定不牢,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峡部侧缘及横突基底部副突处距腰神经前支距离。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7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5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联合经椎管内手术入路治疗。[结果]L3~S1横突间韧带厚度为0.6~1.3 mm;腰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内侧缘处有一恒定腰节段动脉分支穿出;腰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与矢状面夹角为18.9°~39.2°;副突及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6~8.0 mm、1.7~3.6 mm。12例病人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akal分级:优8例,良3例,总优良率91.67%。[结论]横突间韧带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于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5.
子宫恶性混合性苗勒氏瘤一例报告解放军第95医院(351100)陈玉辉林赐荣孙火干青女,68岁,阴道不规则出血4~5个月。妇科检查:子宫呈前位,可触及数个结节,质中,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外院B超示:子宫混合性占位〈性质待定〉。CT表现:子宫内见一囊性低...  相似文献   
96.
美舒郁替代苯二氮类依赖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用美舒郁替代有抗焦虑药苯二氮类依赖的病人临床疗效。 方法 :对符合ICD— 10诊断的 10位苯二氮依赖病人住院治疗 2 -4周 ,给予美舒郁治疗 ( 10 0mgtid) ,并同时减少其苯二氮类药物的摄取量。 结果 :在苯二氮类逐渐减量阶段很少出现戒断现象。在随访期半年内所有病人保持戒断苯二氮类且没有滥用美舒郁现象 ,美舒郁很快减为 185mg随访期焦虑和抑郁症状显著改善 ,HAMA从 12 3下降至 5 4,HAMD评分从 11 6下降至 4 8。 结论 :美舒郁可有效替代苯二氮类药物的依赖 ,且没有潜在的滥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
肺部炎性假瘤因缺乏较特征的X线征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误诊为周围型肺瘤而行手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0例肺炎性假瘤,探讨其X线及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8.
正Question 1:正常人一天的血压是稳定不变的吗?正常人一天当中血压在不断地起伏波动,人在睡眠时血压最低,静静地坐着时血压则保持平稳。通常早晨6点到10点,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紧张、吸烟、谈话和饮咖啡会令血压升高,饭后、运动后、安静阅读时血压则会下降。  相似文献   
99.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国人缺血性卒中6个月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4月1日-7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卒中 后6个月时评估其痉挛情况。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所 有患者的痉挛评定均由同一人进行。 结果 纳入患者185例,完成随访114例,32例发生痉挛,上下肢均发生痉挛的有22例。最易受累的是 肘关节(26例),其次为踝关节(22例)、指关节(20例)、腕关节(19例)、膝关节(18例)、肩关节(15 例)和髋关节(7例)。统计分析发现,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痉挛组(4.64,0~23分)显著高于无痉挛组(2.41,0~7分,P =0.001);入 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3,2~6分)痉挛组明显高于无痉挛组(1,0~2分,P <0.001);出院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痉挛组(71.2分,5~100分)明显低于无痉挛组(91.7分, 45~100分,P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及出院时BI评分与痉挛的 发生存在相关性。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在上下肢同时发生最常见,上肢较下肢更易发生痉挛,其中肘关节最易受 累,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与出院时BI评分有助于预测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进行性炎症损害为特征,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类风湿因子的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研究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现已进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