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1.
吴茱萸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果实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小孔树脂凝胶(MCI),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果实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5个酚酸及其苷,分别为绿原酸(1),新绿原酸(2),隐绿原酸(3),松柏苷(4),咖啡酸(5);4个黄酮及其苷,分别为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6),金丝桃苷(7),芦丁(8),槲皮素(9);1个柠檬苦素苷,为limonin diosphenol 17-β-D-glucopyranoside(10);1个生物碱,为去氢吴茱萸碱(11)。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二维核磁波谱确证,首次完整报道化合物10的氢谱数据。鉴于吴茱萸的基原有3个(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通过对照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对3种植物基原的吴茱萸药材进行成分确认,从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中首次鉴定出绿原酸(1),新绿原酸(2)和隐绿原酸(3),从石虎中鉴定出金丝桃苷(7)。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体外溶血作用,评价其潜在溶血风险。方法:以皂苷单体化合物、金银花有效部位及金银花、山银花药材等为实验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类样品在不同浓度时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率,绘制溶血率-质量浓度曲线。结果:忍冬苦苷A,忍冬苦苷B,灰毡毛忍冬皂苷甲,川续断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Ⅵ在质量浓度≤1.0 g·L~(-1)时均未发生溶血。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的溶血率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质量浓度≤0.6 g·L~(-1)时未发生溶血;当质量浓度为0.8 g·L~(-1)时,溶血率上升至11.7%;当质量浓度为1.0 g·L~(-1)时,溶血率达到50.4%。金银花各有效部位溶血作用的相对强弱为金银花总皂苷部位总酚部位总环烯醚萜部位。其中,金银花总环烯醚萜部位在质量浓度为0.1~1.2 g·L~(-1)时未发生溶血;金银花总酚部位质量浓度1.0 g·L~(-1)时,未发生溶血。金银花总皂苷部位在质量浓度为0.6 g·L~(-1)时开始溶血,之后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其溶血率急剧增大,当质量浓度为1.2 g·L~(-1)时,溶血率55.3%。金银花野生品、栽培品与山银花的溶血率-质量浓度曲线较为相似,其溶血率急剧增大的质量浓度为2.0~4.0 g·L~(-1)。结论: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溶血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各种皂苷单体化合物没有溶血作用或溶血作用较弱;金银花总皂苷部位的质量浓度为0.6 g·L~(-1)(相当于生药质量浓度20 g·L~(-1))时具有较弱的溶血作用。尽管如此,中药注射液一般不会达到如此高的药物浓度。因此,含有皂苷类成分的金银花与山银花可应用于中药注射剂,其潜在的溶血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吴茱萸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的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评价。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215 nm,流速0.4 m L·min~(-1),柱温35℃。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37批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吴茱萸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模式,标定了34个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比对,指认出17个共有峰。37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703~0.973。不同来源的吴茱萸药材指纹图谱轮廓基本一致,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较大范围内波动。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与药材品种、产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药材的千粒重在一定程度上相关;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新绿原酸、绿原酸、吴茱萸卡品碱、柠檬苦素是差异较大的6个成分。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有效、全面地用于吴茱萸药材的质量评价;控制吴茱萸药材质量的关键是把握"近成熟"这一采收时间环节。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中药涂膜剂制剂学特性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差,且无量化和标准化评价方法的现状,该研究使用了流动指数、失重率、伸长率这3个与涂膜剂制剂学性能关联密切的物理特性参数构建了新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延龄草总皂苷为模型药物,用上述参数做指标优化涂膜剂处方,验证了所建方法和参数在制剂处方优化中应用的可行性及适宜性。该文采用自制流动性测定装置和黏度计来测定和表征流动性,其中流动指数是指单位时间涂膜剂样本的流经距离与其黏度比值;采用3M胶带法测定失重率,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样品的失重率来表征其成膜性能;采用电子拉力机测定样品干燥后所成薄膜的伸长率,来表征涂膜剂所成薄膜的延展性。结果证明,实验所建立的流动指数、失重率、伸长率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以其为指标进行优选,得到了较优的延龄草总皂苷涂膜剂处方。研究表明,流动指数、失重率、伸长率3个评价指标能够指导制剂处方优化设计,据此构建的新评价方法在涂膜剂的处方优化和制剂学质量评价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李红霞  闫利华  张丽  吴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1045-1047
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44例住院患者均系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诊断严格按照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其中男 2 9例 ,女 1 5例 ,年龄 1 8~ 62岁 ,平均 44.5岁。肝功能 Child- Pug分级 :A级 1 0例 ,B级 2 1例 ,  相似文献   
26.
朱辉      闫利华    王智民    张启伟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4):241-246
 目的 对1977年之后卫矛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综述。结果与结论 卫矛属植物主要含有倍半萜吡啶生物碱类,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杀虫,抗肿瘤,抗血栓,降糖,降血脂,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  相似文献   
27.
柔毛淫羊藿叶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及制备、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柔毛淫羊藿叶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脱水淫羊藿素(1),淫羊藿次苷Ⅱ(2),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去甲基脱水淫羊藿素(4),宝藿苷Ⅱ(5),朝霍素B(6),粗毛淫羊藿苷(7),苜蓿素(8),山柰酚(9),大豆素(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其中化合物 11 为首次从淫羊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8.
闫利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334-3334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在近几年的护理工作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转变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实施整体护理中,开展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利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栀子金花丸中10种成分的含量,探讨“一测多评”技术在中成药不同类型化合物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以栀子金花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大黄素为内参物,在254 nm检测波长下,建立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与大黄素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测定栀子金花丸中大黄素的含量,通过待测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栀子金花丸中其他9种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技术可行性和方法适用性。 结果:2种计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误差<5%。 结论:“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可用于栀子金花丸中3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多指标同步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0.
血流剪切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78例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内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测定TC、TG、HDL、LDL、BS水平,计算最大剪切率。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最大剪切率低于无斑块组。结论:最大剪切率减低及颈动脉内径增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