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87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10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7篇
  1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15例硬膜下血肿经内镜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硬膜下血肿5例,内镜下清除全部血肿4例、大部份血肿1例,发现并处理出血点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0例,所有血肿均在内镜下完全清除,发现并处理血肿间隔1例。结论对于合适病例,内镜手术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清除额叶血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邻近颅底的额叶血肿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部分病例使用内镜辅助观察,血肿清除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共治疗额叶血肿13例,其中高血压性血肿3例、外伤性10例,血肿量30~60ml。术前剧烈头痛6例、嗜睡4例、昏睡2例、浅昏迷1例。术中出血量约10~50ml,手术时间70—105min。术后第1天复查CT显示血肿完全清除10例、大部分清除3例。术后患者神志及头痛症状明显好转,随诊3个月无血肿复发。结论对于合适病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清除邻近颅底额叶血肿的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3.
感染HCMV的腮腺导管上皮细胞CK和EMA丢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表型产生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以及早期抗原、CK、EMA等的表达.结果 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作为上皮性标志物的CK和EMA表达呈阴性。结论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使其CK和EMA丢失。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4.
135.
目的 从滇重楼新鲜植株中分离内生真菌并研究其代谢产物抑制人体病原细菌的能力.方法 滇重楼新鲜植株表面消毒后, 采用YPD平板分离培养内生真菌.各菌株的液体发酵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浓缩.然后,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屎肠球菌3种可感染人体的细菌为指示菌, 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分离到54株内生真菌.其中20株内生真菌有抑菌活性, 活性菌株占总菌株数量的37%.其中, J09对上述3种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49.67±1.25) mm、 (50.33±0.52) mm、 (37.00±1.63) mm, 经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J09为灰黄青霉.同时, 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确定, 该抑菌成分并非青霉素或灰黄霉素.结论 内生真菌 (J09) 的代谢产物抑菌活性较强, 具有开发抗菌药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基于四川地区大样本健康人群,根据不同年龄及性别,建立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第99百分位参考值,并通过回顾性研究验证建立的参考值在胸痛患者中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随机挑选成都市8个独立社区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志愿者基本资料并进行体格、心电图、超声检查等确定健康志愿者。采集血液分析hs-cTnT水平,按性别和年龄建立hs-cTnT第99百分位参考值。同时回顾性纳入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收治的胸痛患者2 249例,比较本次研究建立的参考值(14 ng/L)与厂商所提供的参考值诊断急诊胸痛患者发生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纳入1 305例符合标准的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hs-cTnT水平为4.3(3.2~5.9) ng/L,高于女性3.0(3.0~3.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男性和女性年龄与hs-cTn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和0.29( P<0.01),呈正相关。<45岁、45~<60岁和≥60岁年龄段男性hs-cTnT第99百分位值分别为10.8 ng/L、15.4 ng/L和19.7 ng/L,女性分别为4.6 ng/L、8.9 ng/L、18.8 ng/L。回顾性纳入急诊胸痛患者2 249例采用新确立的第99百分位值与14.0 ng/L分别进行验证,60岁以下人群,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值和14.0 ng/L比较其诊断价值无差异,60岁及以上人群,其诊断AMI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男性:0.67 vs. 0.56,0.83 vs. 0.79, P<0.05;女性:0.75 vs. 0.68,0.74 vs. 0.69, P<0.05)。结论 60岁以下中国四川地区人群hs-cTnT第99百分位参考值为14.0 ng/L,60岁及以上人群为20.0 ng/L。  相似文献   
13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肾血管内皮细胞,三维培养体系中直接、间接接触培养后,检测细胞中蛋白质和骨钙素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直接、间接接触培养及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质含量为(0.195±0.023) mg/mL、(0.174±0.015) mg/mL、(0.152±0.015) mg/mL、(0.141±0.014) mg/mL;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0.625±0.223) μ/mg、(0.412±0.178) μ/mg、(0.141±0.08) μ/mg ;骨钙素含量分别为(0.800±0.124) μg/L、(0.435±0.216) μg/L、(0.235±0.146) μg/L.经方差分析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接触培养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显著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双侧开胸所致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白鼠为研究,腹腔内注入戊巴比妥钠(35mg.kg^-1)麻醉下经气管切开口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于腰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并留置导管,结果:所有动物的潮气量(VT)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下降,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可明显改善由双侧开胸引起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39.
心达康片是治疗心管疾病的一种新药。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心达康片治疗心绞痛7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同期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34~71岁,病程1~15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5~71岁,病程2~14年。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及合并症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与分型标准:按1979年ISFC/WHO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将冠心病分为劳累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三大类。在临床上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点和特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发作时有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治疗组:劳累性心绞痛34例,自发性心绞痛26例,混合性心绞痛10例。对照组:劳累性心绞痛26例,自发性心绞痛16例,混合性心绞痛8例。  相似文献   
140.
闭合性跟腱断裂超声和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和磁共振表现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有跟腱部位闭合性外伤史并均行跟腱超声和磁共振检查3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跟腱完全或部分断裂11例(病例组),跟腱无断裂19例(对照组)。着重观察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和磁共振表现特点,并用诊断试验分别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为跟腱较强回声不连续声像,断端间不均质回声或无回声区。磁共振表现为肌腱增粗、腱内信号增高、腱束连续性中断和腱周积液。超声诊断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84%和80%,MR/分别为91%、95%和93%。结论:从临床诊断价值的角度来看,磁共振检查比超声检查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