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35篇
内科学   12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367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1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布洛芬加喜炎平辅助苯巴比妥钠对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布洛芬加喜炎平辅助苯巴比妥钠,对照组采用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观察惊厥发作、停止时间以及完全退热时间,分析治疗前、治疗1h、治疗3h、治疗6h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血清学指标[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其次,观察组治疗后惊厥发作、停止时间以及完全退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1h、3h、6h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BDNF、S-100β蛋白、NS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统计发现,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 在热性惊厥患儿中采用布洛芬加喜炎平辅助苯巴比妥钠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控制患儿惊厥症状,强化退热作用,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控制肩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2月至7月,将60例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6例,女24例,年龄55~70(62.3±5.5)岁;病程2~36(11.7±1.7)个月;术后关节腔及肩峰下各注射0.5 g氨甲环酸(1 g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对照组男5例,女25例;年龄56~72(63.4±5.8)岁;病程4~36(10.8±1.4)个月;关节腔及肩峰下各注射生理盐水1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血红蛋白值,测量术前及术后1、7 d肩关节周径并计算肩关节周径差值,记录皮下瘀血瘀斑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果:术前及术后1 d两组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的观察组肩关节周径(32.9±0.3) cm小于对照组的(35.1±0.5) cm;肩关节周径差值(8.7±0.4) mm低于对照组的(12.3±0.5) mm;但术后7 d,两组肩关节周径及肩关节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皮下瘀斑,对照组6例出现皮下瘀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肩峰下及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轻肩关节镜术后早期软组织肿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报道了一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18F-FDG PET/CT显像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骨髓穿刺等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骨髓纤维化及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认识。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多种多样,肥大细胞增生症就是其病因之一。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多组织器官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肥大细胞分泌的组胺会导致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一方面是因为肥大细胞的浸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髓外造血所致。另外,此类患者出现的诸多临床症状也与肥大细胞分泌的化学介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邹玉彬  徐丹枫  吴冰  何勇  谢建新 《浙江医学》2022,44(14):1549-1550,1559
脊髓硬膜外血肿是椎管内麻醉的罕见并发症之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典型的症状表现为马尾综合征,甚至截瘫。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于2021年7月19日收治1例以尿路结石为首诊的患者,该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出现严重的迟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DSEH),急诊行全椎板切除术后效果仍不理想。目前文献少有报道腰-硬联合麻醉后致DSEH的案例。本文通过总结该患者治疗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大家对该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何勇 《重庆医学》2021,50(15):2521-2523,252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否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一直备受关注.大阪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在感染SARS-CoV-2后既会产生抵御感染的中和抗体,也会产生增强感染的抗体,在体外证实了SARS-CoV-2导致ADE的可能性,由此更导致大众对疫苗接种的疑虑和担心.本文结合该研究对感染增强抗体在人体中是否导致ADE,以及对疫苗接种和开发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中有关中国HCV基因型分布的文献,按照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进行数据分类,应用Meta分析研究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结果 在我国,HCV1型流行最广泛,北部地区主要为1型(52.7%~79.7%)和2型(13.9%~44.9%),东南部地区主要为1型(51.7%~79%),6型在香港(31.3%)、广东(23.1%)、福建(21.8%)、澳门(20.6%)地区分布较多,西南部地区主要为1型(19.7%~73.4%)和3型(13.4%~58.5%),西部地区主要为1型(53.6%~66.8%),也有较多的2型(15.8%~32.1%)和3型(12.8%~15.8%);朝鲜族2型比例(42.2%)显著高于汉族(22.4%,P<0.001)、维吾尔族(13.1%,P<0.001)和哈萨克族(18.5,P=0.004),维吾尔族3型比例(16.6%)显著高于汉族(9.4%,P<0.001);静脉吸毒人群感染HCV 3型比例(31.1%)显著高于血液感染相关人群(4.5%,P<0.001)、性传播感染人群(24.1%,P=0.003),静脉吸毒人群感染HCV6型比例(26.7%)显著高于血液感染相关人群(4.1%,P<0.001)和性传播感染人群(15.1%,P<0.001);在HCV/HIV混合感染者中3型和6型比例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P<0.001)。结论 在不同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人群中HCV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可能有助于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理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理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理疗方案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从基础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过渡期内,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心脏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采用同等条件下PBL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比较与评估,进行见习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提升学生掌握内科学和诊断学知识的能力。结果通过PBL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对于心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理掌握水平有显著提升,对于心脏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改善。结论说明PBL教学模式会带来主动性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会明显提升学生对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解层次和水平,为学生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水平和血嗜酸性粒细胞(blood eosinophil, B-Eos)计数对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HR)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探索AHR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诊为哮喘的患者1 347例,将其中520例具有FeNO和B-Eos的纳入主要研究人群。依据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 MCT)结果,分为重度AHR组(MCT为中度或重度阳性183例和轻度AHR组(MCT为极轻度或轻度阳性337例。然后分析两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最后绘制重度AHR风险的列线图和森林图。 结果重度AHR组的FeNO和B-Eos均高于轻度AHR组(73 vs. 36 ppb、394 vs. 243个/μl,P<0.001)。Logistic回归示年龄、性别、FEV1/FVC、B-Eos、FeNO为重度AHR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它们纳入回归模型,其灵敏度为49.7%,特异度为87.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独的FeNO或B-Eos(0.797 vs. 0.715或0.644,P<0.001)。重度AHR风险的亚组分析示:随着FeNO或B-Eos的增高风险逐步增高(趋势检验P<0.001);女性的风险为男性的1.57倍(P=0.041),而低FEV1/FVC组(<70%)为正常组的3.38倍(P<0.001)。 结论在哮喘患者中单独的FeNO或B-Eos对重度AHR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可以用于预测重度AHR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