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从癌症患者哪些症状来判断其处于濒死期.方法 2015年5月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共3组,每组5人,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访谈.访谈围绕主题"如何判断晚期癌症患者处于濒死期",按照制订的访谈提纲进行.结果 通过内容分析得出濒死期患者常表现出以下方面:疼痛、"回光返照"、意识、呼吸方式、血液循环、出入量、功能状态7个方面的改变,以及医护人员凭直觉经验来判定患者处于濒死期.结论 医护人员对评估癌症患者濒死期有自己的质性认识,临终前部分症状的改变可为评估生存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文题释义: 诱导膜技术:是修复骨缺损,尤其是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手术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是在骨缺损部位填塞骨水泥,由于异物反应刺激周围软组织形成伪膜,伪膜逐渐增厚成为诱导膜;第二阶段手术是切开诱导膜取出骨水泥填塞物,在诱导膜内植入松质骨等植骨材料,并缝合诱导膜。第二阶段手术时间因骨缺损部位是否感染和感染何时得到控制而不同。 诱导膜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机制:一方面是诱导膜具有机械性的隔离和包裹作用;另一方面诱导膜是生物膜,具有生物性成骨活性。诱导膜厚度可达1 mm左右,比正常骨膜更厚,外层主要为纤维组织,具有机械性隔离纤维组织长入骨缺损部位作用。 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63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6-69岁,按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内植骨时机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n=25)在骨水泥填塞后6-8周诱导膜内植骨,晚期组(n=38)在骨水泥填塞后10-12周诱导膜内植骨。随访评估两组骨缺损愈合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试验获得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LW2019001)。 结果与结论:①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移植手术,术中发现早期组形成的诱导膜较薄、毛细血管相对较多,而晚期组形成的诱导膜通常较厚、毛细血管相对较少;②63例获得16-50个月随访;早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22例,延期愈合3例;晚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2例;③早期组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病例,临床愈合时间5.0-12.0个月,平均6.64个月;晚期组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临床愈合时间5.0-16.0个月,平均7.42个月;两组骨缺损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早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3例、良11例、可1例,晚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7例、良18例、可3例,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诱导膜内植骨对骨缺损骨愈合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对愈合率无影响,而诱导膜体积和完整性、植骨质量和数量及断端稳定性等其它因素对骨缺损骨愈合,尤其是愈合率的影响更大。ORCID: 0000-0002-7347-1773(周子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水钠平衡紊乱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颅脑损伤后并发水、钠平衡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病例血钠、中心静脉压在15d内均纠正至正常范围.结论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是治疗颅脑损伤后水、钠平衡紊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索小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ICU阶段应用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12月间实施法洛四联症根治术(tetralogy of fallot,TOF)的小儿33例为对照组,对2007年5—12月间实施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34例小儿实施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有3例因术后发生变异而中途退出,其余31例小儿作为试验组,实施ICU阶段的临床路径。两组均符合临床路径的准人、退出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杲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侵人性管路拔除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数据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ICU阶段应用临床路径对降低术后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住院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贯彻“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康复有着明显的效果,符合我国“低成本、广覆盖”的卫生改革政策。因此,CP在小儿TOF根治术后ICU阶段的应用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5.
临终关怀与临终病人生存质量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静  赵继军 《现代护理》2008,14(1):48-50
临终是生命的最后阶段,一般由于年老、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等造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的将要发生的时候,称为临终,又称濒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存质量,希望减轻甚至避免临终的痛苦,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因此,临终关怀和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国内外疼痛护理教育的开展情况,提出我国疼痛护理教育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认识,开展本土化教学方式,加强护理教育者的疼痛管理知识及理念。  相似文献   
107.
护士对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星  赵继军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694-696
目的 调查护士对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知信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7月至9月,对上海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的20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认知得分为(3.74±0.51)分,不同工作科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态度得分为(3.84±0.82)分,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脑室外引流术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65例脑室出血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分别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脑室引流+溶凝疗法、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应用五级疗效评定法对三种不同术式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后患者疗效评价I~II级为46.3%,显著高于脑室引流+溶凝组及开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率及植物生存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脑室引流+溶凝组治疗后疗效评价显著高于开颅组,死亡率及植物生存率低于传统开颅术(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脑室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治疗脑室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的症状特点及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80例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的症状以体质量下降发生率最高(74.66%),其次为疲乏(68.38%)、食欲减退(43.78%)、疼痛(27.84%)、呕吐(27.70%)等;且以症状群为表现特点,每例患者平均存在5种症状。对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有性别、恶心、呼吸困难、水肿、脱水、吞咽困难、体质量下降、恶病质、KPS评分和生存质量(QOL)(P〈0.05,P〈0.01)。结论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多样、复杂,部分症状可作为预测生存期的指标。需加强对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特点的认识,以提高临终关怀的水平。改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ICU终末期病人放弃生命支持治疗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2所三级甲等医院6个ICU 2010年8月—2011年7月所有死亡病历和放弃生命支持治疗的病历。对放弃治疗和死亡病人的年龄、性别、科室、住ICU天数、死亡原因、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评分、有无放弃治疗的措施、签署放弃治疗的时间、放弃治疗后有无死亡、放弃治疗的类型、放弃治疗的建议者和签署人、放弃治疗在病历上的记载形式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在临终前病历上是否记载有不同程度的放弃治疗措施将病人分为放弃组和未放弃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15份病历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放弃治疗137例,死亡112例。在死亡病例中放弃治疗后死亡35例,积极治疗后死亡77例。未放弃治疗组病人的死亡率高于放弃治疗组(P〈0.05);放弃治疗组病人的年龄、住ICU时间、APACHE评分与未放弃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弃治疗组病人自费者占73.72%,明显高于未放弃治疗组(P〈0.05)。[结论]ICU终末期病人放弃治疗是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现象,经济(自费)因素是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放弃治疗病人死亡率较低是因为国情的影响,在放弃治疗类型中选择全部放弃和仅输常规液体者比例较高,选择放弃后自动出院回家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