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PAV+SIMV叠加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以维持患儿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85%-95%)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0~45mmHg)为目标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患儿心率、动脉血气、氧合指数(oI)及呼吸机参数等变化。结果91例患儿痊愈出院,4例放弃治疗,治愈率为95.8%。平均通气时间(97.3±8.5)h,平均吸氧时间(7.1±1.7)天,平均住院时间(18.2±6.5)天。机械通气后,患儿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患儿各个时间点的pH、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0I随时间延长逐步减小,各时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V叠加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联合皮瓣移植修复急性重度污染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 对12例重度手外伤创面严格清创,抗生素珠链填塞骨缺损,皮瓣有效覆盖,二期行珠链取出,观察和探讨该方法对治疗重度污染的手外伤的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有效覆盖创面,无渗出,1个月后二期行珠链取出.术后病例均获随访,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联合皮瓣移植修复治疗重度污染性手外伤,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6例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男4例,女2例;年龄15~46岁,平均31.5岁。挤压伤4例,热压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神经纤维瘤切除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 cm×3 cm~6 cm×5 cm。合并小指屈指深、浅肌腱断裂1例,掌骨骨折2例,小鱼际部肌肉缺失4例。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3.5 cm~6.5 cm×5.5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优良,痛、温、触觉存在,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8~11 mm,平均8.6 mm。结论足底内侧皮瓣质地与小鱼际皮肤相似,修复后外观及耐磨度良好,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血管走行恒定,口径粗大易于吻合,是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4.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因素.方法术后3个月,113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F组)和预后不良组(non-F组),对其术前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F组的年龄低于 non-F组(P<0.05); 前者 GCS评分高于后者(P<0.01);瞳孔光反射阳性率和中脑周围池开放率高于后者(P<0.05),而伴随的脑挫伤、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P<0.05)及中线移位程度(P<0.01)低于后者.结论年龄,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和中脑周围池形态、中线移位程度及伴随颅内损伤的复杂、严重程度与ASDH病人预后有关,而瞳孔变化和CT影像学所提示的征象是反映ASDH病人预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5.
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特点.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2~44岁,平均31.2岁.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2例.掌骨2例,足2例,腓骨1例.皮肤缺损面积5 cm×2 cm~16 cm×5 cm.骨瓣切取范围2 cm×1 cm×0.8 cm~8 cm×2 cm×0.5 cm,皮瓣切取范围6cm×3 cm~18 cm×6 cm.血管吻合除1例动脉端侧吻合外,均采用端端吻合方式.骨瓣以钢板螺钉固定4例,克氏针固定1例.结果 1例术后第2天出现动脉危象,探查后发生皮瓣边缘浅表性坏死,经植皮愈合,其余皮瓣全部存活.供区伤口8~27 d愈合.全部患者随访8~19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须特殊保护.骨愈合时间3~6个月.髋部外形轮廓未改变,无髋区疼痛,无瘢痕增生.修复手部缺损者患手恢复握持功能,基本恢复对掌功能;修复下肢缺损者患肢可负重,无疼痛.结论 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小面积骨缺损,尤其是合并较大范围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调查江苏省淮安市2010 年出生人口的新生儿呼吸衰竭(NRF)发生率、主要临床特点及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0 年江苏省淮安市各医院所有NRF 患儿的信息进行前瞻性收集.结果 2010 年淮安市活产婴儿数共60 986 人,发生NRF 556 例,发生率为0.91%.NRF 患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 433±789 g,低出生体重儿占53.8%.早产儿占64.1%.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窒息、败血症、肺出血等.23.7% NRF 患儿伴有某种出生缺陷.14.0% 的NRF 患儿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给予PS 首剂的中位时间为5 h(范围0~51 h).67.9% 使用nCPAP 治疗,33.3% 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13.7% 接受高频通气治疗.患儿治愈、好转率为73.9%(411/556),病死率为22.5%(125/556).平均住院费用为9 270(范围196~38 182)元.结论 NRF 是江苏淮安地区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高住院费用的严峻问题,应加强围生期的保健以及出生后呼吸救治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应用,以降低NRF 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静脉营养、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和沐舒坦等新技术对机械通气早产儿的影响,为其在临床的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172例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新技术应用分为:固尔苏应用组和未用组,沐舒坦应用组和未用组,静脉营养>3天组(称为营养组)和≤3天组(非营养组).分析固尔苏、静脉营养、沐舒坦对早产儿呼吸机参数、上机时平均每天吸痰次数、体重下降后恢复时间、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固尔苏应用组呼吸机参数最高吸入氧浓度(Fio2)及其维持时间、最高PIP明显低于未用组(P<0.05),沐舒坦应用组的呼吸机参数最高Fio2维持时间与未用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而静脉营养的天数对呼吸机参数无明显影响(P>0.05).沐舒坦应用组与未用组相比上机时平均每天吸痰次数明显减少,固尔苏应用组、营养组分别与同尔苏未用组、非营养组相比,贫血出现时间明显延迟(P<0.05),沐舒坦、固尔苏应用及静脉营养>3天均利于早产儿体重恢复正常.结论:应用静脉营养、固尔苏和沐舒坦等新技术可提高危重患儿的存活率和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8.
医院医学计量建设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医院医学计量管理工作,提出了除组织、人员、制度、场地落实外,还应严控采购与维修两个环节,从而确保医疗仪器设备量值的准确,以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9.
CT设备目前比较普及,所调查的军队驻军以上级别每所医院都装备了CT,有的有2台。CT设备数量较多,在临床应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所装备的CT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军队多家医院46台CT设备自购买之日起的利用及经济数据统计资料,查阅《国家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90.
目的比较经鼻内镜泪囊置管术与鼻腔黏膜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将62例(62只眼)术后吻合口闭锁、症状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半随机法分为A、B组,各31例(31只眼),分别进行经鼻内镜再手术治疗。A组重新开放泪囊吻合口后,上、下泪点放置硅胶管经泪囊吻合口穿出、固定;B组采用泪囊吻合口前方切取带蒂"人"形黏膜瓣覆盖于重新开放的吻合口的前后缘,覆盖裸露的骨面。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及溢泪、溢脓症状、泪囊冲洗通畅、吻合口开放发生率。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溢泪、溢脓症状的发生率为58.1%,高于B组的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泪囊冲洗通畅发生率为54.8%,低于B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吻合口开放发生率为51.6%,低于B组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再手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时,"人"形鼻腔黏膜瓣转移处理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狭窄及闭锁,提高吻合口开放率,但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