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4 毫秒
61.
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求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选取大鼠的 1 0对俞募穴及 4个非穴点为实验用穴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①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脏腑和体表的神经元 ,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②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③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62.
心俞募穴与心脏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求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形态学联系通路 ,并揭示心脏俞募穴治疗心脏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以荧光双标记法观察每组脊神经节标记细胞出现的数目。结果 :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共同传入神经元都主要分布在T2 ~T5,以T5 最集中。结论 :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联系通路可能是通过相同或相近的传入神经 ,并在脊神经节背角神经元进行整合后传入大脑中枢 ,故推断脊神经节是俞募穴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3.
砭石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应用的临床医疗工具之一,用于治疗皮肤、肌肉、经筋等方面的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谷世喆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针对砭石治疗颈椎病进行了临床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在跟随谷教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砭石应用方法,称之为砭石操.具体可以归纳为开颈关、理经筋、调脏腑、通上下、和气血5个步骤.临床应用后,能够不同程度地起到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砭石操不同于刮痧术,主要通过疏通肌表气血并且调节温养脏腑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4.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方向都是向心走行,具有"离、入、出、合"和"六合"的特点.在中医生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五脏的信息,主要通过六阴经经别,被带到了头面部,具有生理和诊断及扩大腧穴治疗作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ADL、QOL的影响,以及早期针刺介入是否可行。方法:5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29例)和单纯康复组(28例)。针刺康复组在Bobath疗法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比较两组功能改善的情况,观察两组继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对比两组的QOL。结果:治疗后,针刺康复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单纯康复组(P<0.05),ADL能力改善也略优于单纯康复组。两组间痉挛级别分布和肌痉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针刺康复组的痛肩发生率低于单纯康复组(P<0.05),但两组间肩手综合征和足下垂或足内翻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与早期康复的叠加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以血清睾酮分泌过多及长期无排卵为特征,发病率在育龄妇女中约占5%-10%,而PCOS不孕的发生率为50%-74%[1],其临床表现有高度的多样性、异质性,可以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  相似文献   
67.
<内经>中有多处谈及"胞",如有"女子胞"、"胞中"、"胞络"、"胞脉"等名称,而且历代医家对"胞"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试从生殖角度,同时结合西医学知识,对<内经>所记载之"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8.
刘东明  谷世喆 《中国针灸》2008,28(6):456-458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相似文献   
69.
本文通过目前有关良导络测量系统的理论与研究近况,分析其应用于传统医学研究的价值,指出其用于经络腧穴电性研究相关理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0.
中医心病学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这里的心是指中医概念的心。从中医角度讲心病有3个内涵:一是与"心主血脉"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二是与"心主神明"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某些高级神经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