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胃动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牛磺脱氧胆酸钠诱发香猪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观察胃动素在香猪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用8只贵州小香猪,雌雄不拘,各受试动物术前禁食12h,禁水6h后,无菌手术行门静脉,左颈外静脉插管,经胰管逆行加压(80cmH2O)推注5%牛磺脱氧胆酸钠(0.5ml/kg体重)复制SAP模型,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1h,6h,12h,24h,48h,72h,96h同时采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血浆中内毒素和胃动素浓度。结果:SAP诱发后1h,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即开始同步升高至48h达峰值。之后下降,但至96h时仍处于较高水平,与制模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门静脉内毒素浓度在各时间点(除制模前,制模后1h外)均高于中心静脉血浆内毒浓度(P<0.01),SAP诱发后1h,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随着时间进行性下降,至96h时分别降至最低,且中心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在制模后12h和24h两个时间点显著低于门静脉血浆胃动素浓度(P<0.01),结论:门静脉,中心静脉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分别与门静脉(门),中心静脉(中)血浆中胃动素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门:r=-0.920,P<0.01,中:r=-0.893,P<0.01),提示胃动素的减少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予大承气汤灌肠治疗,同时使用支链氨基酸及常规保肝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支链氨基酸及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检测血氨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氨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较单纯西药治疗能较快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3.
背景 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及总胆固醇(TC)水平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以观察对象完成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4-12-31)为随访终点,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25 210例。研究人群按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分为3组,血脂合适水平组(TC<5.2 mmol/L)、血脂边缘升高组(TC 5.2~<6.2 mmol/L)、血脂升高组(TC≥6.2 mmol/L)。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1.2)年,共发生AP 195例,血脂合适水平组、血脂边缘升高组、血脂升高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9/万人年、1.81/万人年、3.64/万人年。AP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6%、0.14%、0.27%,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7,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BMI、HDL-C、TG、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脂合适水平组比较,血脂边缘升高组和血脂升高组发生AP的HR(95%CI)分别为0.84(0.59,1.19)、1.56(1.06,2.31)。结论 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6.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与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7例,其中Child-Pugh A级35例,Child-Pugh B级42例, Child-Pugh C级30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Ⅰ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采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乳酸,采用显色基质鲎实验法检测血清内毒素,采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排出比。结果 健康人血清IGF-Ⅰ水平为(217.1±40.2) ng/ml,显著高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患者的(180.3±33.4) ng/ml、B级的(152.4±26.5) ng/ml或C级的(126.9±21.8) ng/ml(P<0.05);健康人血清DAO、D-乳酸、内毒素和尿液L/M比值分别为(2.5±0.5) U/ml、(7.1±1.3)μg/ml、(0.4±0.1) EU/ml和(6.3±1.1)%,显著低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患者的(3.3±0.7) U/ml、(9.0±1.6) μg/ml、(0.6±0.1) EU/ml和(9.2±1.7)%或B级的(4.6±0.9) U/ml、(11.2±1.9) μg/ml、(0.8±0.1) EU/ml和(12.6±2.3)%或C级的(5.8±1.0) U/ml、(13.4±2.4) μg/ml、(1.1±0.2) EU/ml和(15.7±2.8)%(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GF-Ⅰ与DAO、D-乳酸、内毒素和尿液L/M比值均呈负相关(r=-0.845、r=-0.808、r=-0.867、r=-0.839,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检测血清IGF-Ⅰ水平有一定的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25.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孑L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及其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9月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平均时间为65ra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d,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胆瘘等并发症。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腹部无明显瘢痕,美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0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46例Mirizzi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一期愈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Mirizzi综合症的治疗必须依不同的病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掌握操作原则,以免误伤胆管及发生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含艾普拉唑8 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既往未曾接受过Hp根除治疗的患者426例,随机分为2组。艾普拉唑组:前4 d,艾普拉唑5 mg+阿莫西林1 g;后4 d,艾普拉唑5 mg+克拉霉素0.5 g+奥硝唑0.5 g。雷贝拉唑组:前4 d,雷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g;后4 d,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0.5 g+奥硝唑0.5 g。全部药物均口服,一日两次。治疗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采用按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和按符合方案(PP)分析评价两种方案的Hp根除率。艾普拉唑组和雷贝拉唑组的Hp ITT根除率分别为94.8%(202/213)和89.2%(190/213),PP根除率分别为97.1%(202/208)和92.2%(190/206)。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艾普拉唑组的根除率高于雷贝拉唑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含艾普拉唑8 d序贯疗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一线根除Hp方案。  相似文献   
28.
Peutz-Jeghers综合征及其合并癌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及其合并癌变的临床特征,总结其治疗和随访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1985年10月至2005年9月间收治的30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46.67%)家族史明确,临床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腹痛及便血为主要表现。并发肠套叠、肠梗阻18例(60.00%),消化道出血16例(53.33%);发生恶变6例(20.00%),其中小肠癌3例,结肠癌2例,胃癌1例,平均确诊年龄32岁,恶变者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内镜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开腹肠道切开息肉切除及肠部分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癌的发病年龄较轻,分化较差。定期复查内镜,以内镜高频电凝积极处理肠息肉,以及筛查肿瘤是提高Peutz—Jeghers综合征远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9.
黄芪注射液对兔钝性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ASI)对兔钝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中国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实验组与ASI治疗组,其中实验组和ASI组利用BIMⅡ水平式生物撞击机撞击兔胸前区制备钝性心肌损伤模型。两组动物分别于撞击前5min,撞击后0.5,2,4,8及24h自股静脉采血检测cTnI、SOD、MDA。撞击后24h摘取心脏,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对照组除不撞击胸部外,余处理均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及ASI组动物血浆中cTnI含量在撞击后224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I治疗组升高幅度不如实验组,且较实验组相同时点有所下降(P<0.05);实验组SOD活性在撞击后0.5h即开始下降,伤后8h降低至最低点,伤后24h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及撞击前水平(P<0.01),ASI治疗组SOD活性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均有升高(P<0.05);实验组MDA含量自撞击后0.524h均高于对照组、撞击前水平(P<0.05),ASI治疗组MDA含量较实验组相应时点均有所下降(P<0.05);心肌超微结构观察治疗组损伤较轻。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减少家兔心肌损伤后血浆中cTnI及MDA水平,升高SOD的活性,对钝性心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具有双相作用的新型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Gd-BOPTA)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5例临床及影像检查怀疑为FNH的患者(共6个病灶),按以下顺序分别行MRI常规轴位的T2W和T1W平扫、冠状位T2加权图像、3D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Gd-BOPTA增强的轴位LAVA三期动态扫描(扫描延时时间为15、55及90s)、2D-T1W增强扫描、LAVA延时扫描(5及10min)及肝胆期扫描(40及80min)。收集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与磁共振各序列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6个病灶均诊断正确(5个手术证实,1个穿刺证实)。血液动力学期(动态期):5个FNH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弱呈等或稍低信号,另1个病灶除动脉期轻度强化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等信号;5个中央疤痕动脉期及门脉期无强化,而延迟期均强化。②肝胆期(排泄期):6个病灶实质部分呈稍高或等信号,其中1个肿块中可见高信号的树枝样胆管;中央疤痕均呈稍低信号。③病理:FNH实质为正常肝细胞团呈不规则排列,伴有不同程度肝细胞水肿及淤胆改变,且均存在汇管区缺失;疤痕为大量纤维组织,内有厚壁动脉血管、增生胆管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伴有少许黏液变性。结论Gd-BOPTA作为一种双相(既能反映血液动力学特性又能被肝细胞特异性摄取)作用的造影剂,Gd-BOPTA增强MR检查能准确反映FNH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