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背景:近来大量研究证实,骨科植入物感染与植入材料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有关.由于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效果不甚理想,加之不良反应较大,所以应选择在植入物局部采用与细菌生物膜黏附释放机制针锋相对的抗感染手段.目的:探讨植入物术后易感及耐药因素,并结合此因素介绍近年来逐渐被接受的各种抗菌涂层的效果和机制.方法;检索Scopus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01/2010-01有关骨科植入物术后感染,细菌生物膜及植入物表面抗菌改性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在植入物表面生物相容性,耐磨耐腐蚀性研究进展的同时,抗菌性的研究也在进行.植入物表面抗菌改性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可以说细菌的"零黏附"即是抗菌改性的终极目标.可是虽然各种抗菌涂层的研究繁多,大多都集中于体外实验阶段,相关动物实验甚至体内实验研究甚少.所以现今的理念依旧停留于植入物周围的机体自身免疫防御才是主要的抗感染机制.故加强植入物抗菌方面的生物学研究迫在眉睫,既不影响骨性融合又对周围组织影响微小的抗菌涂层可能就是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硅酸二钙喷涂的钛合金植入动物体骨组织后局部组织的反应,研究硅酸二钙涂层与骨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应用等离子喷涂技术于钛合金基体表面喷涂硅酸二钙涂层,将该种植体植入动物股骨髁内,分别于1月、2月和3月处死实验动物,截取含有种植体的股骨髁,作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标记,分别行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植入硅酸二钙涂层的钛合金后,涂层周围骨组织的修复属于正常的骨修复过程,种植体-骨界面直接发生骨整合,无纤维包囊形成.结论 等离子喷涂硅酸二钙涂层的钛合金与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63.
载银纳米氧化钛涂层抗菌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载银纳米氧化钛生物陶瓷涂层的制备和表征,以期获得具抗菌作用的植入物涂层材料.方法 将等离子体喷涂纳米氧化钛涂层浸入1%、5%、9%的硝酸银溶液中载银,通过背散射电镜和能谱仪考察各自载银量和银分布,选择合适的载银工艺.对以该工艺制备的载银涂层进行银离子缓释、成骨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试验.结果 5%硝酸银溶液使得涂层载银量适中,银分布均匀.载银纳米氧化钛涂层的银离子爆发性释放明显,快速释银时间持续12 d;释银后涂层表面形貌较原始氧化钛涂层无明显改变.第1、3、5天时成骨细胞在载银前后的涂层表面对阿尔玛蓝染料的还原率[(18.3±1.8)%/(24.8±2.5)%;(21.8±3.7)%/(25.0±1.5)%;(34.0±1.5)%/(34.8±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测定的成骨细胞在载银前后的涂层表面碱性磷酸酶的分泌量[(20.0±0.6)U/L/(20.0±1.0)U/L;(21.0±0.6)U/L/(20.0±0.6)U/L;(20.0±1.0)U/L/(20.0±0.0)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菌环直径最为(3.81±0.8)mm,抑菌环持续达12 d,菌落数试验抗菌率100%.结论 以5%硝酸银溶液制备载银纳米氧化钛涂层经济而高效.载银未改变纳米氧化钛原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且使其具备了良好的体外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64.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潜伏期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以往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筛查和防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COVID-19疫情控制的需求,必须对COVID-19进行全新的认识并采取特殊的处理流程。由于骨科创伤、出血及疼痛等急性症状的掩盖,COVID-19疫情容易被忽略,使得创伤骨科门急诊亦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为了规范创伤骨科门急诊患者的收治,加强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防护,本文对COVID-19感染的特点及防治原则、疫情期间创伤骨科门急诊的管理、创伤骨科病房和手术室的防控策略、医护人员COVID-19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进行阐述,为创伤骨科患者的救治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疗效及JOA17分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随访,术后优11例,良17例,优良为82%。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34,术后评分平均为10.27。结论: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6.
背景:生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材料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具有射线可透过性,且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人体组织吸收替代并更易于融合.目的:介绍各种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材料的特点、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主要选择被PubMed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的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与结论:尽管可吸收材料椎间融合器相对于传统椎间融合器来说具有许多优点,目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其材料本身属性所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比如pH值降低、存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局部骨吸收的危险等.另外大多数聚合物材料脆性高,由其加工制成的融合器置入人体后可能出现融合器断裂,导致融合失败,尚需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67.
背景:生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材料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具有射线可透过性,且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人体组织吸收替代并更易于融合。 目的:介绍各种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材料的特点、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主要选择被PubMed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的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 结果与结论:尽管可吸收材料椎间融合器相对于传统椎间融合器来说具有许多优点,目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其材料本身属性所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比如pH值降低、存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局部骨吸收的危险等。另外大多数聚合物材料脆性高,由其加工制成的融合器置入人体后可能出现融合器断裂,导致融合失败,尚需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